机房作为南宁市地理空间智能体的基础设施,是保障智能体稳定运行的基础。图为技术人员在监控机房运行情况。(何佳玲 摄)
“南宁市自然资源一张图”模拟洪峰过境过程。(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演示“清淤一张图”,清淤情况实时可视化。记者韦静 摄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夜间开展防汛应急航拍。 (何佳玲 摄)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外业作业采集数据。 (周燕芳 摄)
10月15日,秋天的邕江,水位渐退,阳光洒在重新露出水面的步道上,照在忙碌清淤人的身上。在南宁市自然资源局会议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一场关于洪水的“预演”不见泥沙浊浪,却清晰勾勒出洪水的“足迹”;无需身临险境,却能对水情了如指掌。
这场智慧“预演”的“导演”正是我市于5月投入使用的南宁市地理空间智能体。“面对今年连续洪峰的考验,这个智能体首次参与监控洪水灾后恢复和清淤调度工作,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黄剑宾说。
目前,这个由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指导、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新一代地理信息平台,通过AI赋能为城市防汛减灾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线”。
可智慧“预演”让防汛决策从“经验”走向“精准”
以往防汛抗洪,更多依赖工作人员的经验和现场排查。如今,这一境遇大不相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自然资源局党组闻‘汛’而动,充分发挥南宁市地理空间智能体在空间测绘服务方面精准实时的显著优势,积极投入防汛抗洪和灾后恢复的各项工作中。”黄剑宾说。
这个智能体有何特别之处?它既是依托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覆盖全市的高分辨率实景三维模型,也是融合了政务管理、经济社会、物联感知等多类地理信息数据形成的数据底座,具有空间数据统筹管理、城市仿真推演、动态监测预警等功能。
在大家普遍关注的城市规划与治理领域,这一智能体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城市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根据海量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为城市治理提供多维度、全周期的数据支撑。
“比如我们接到预警,洪峰水位将达到76米。过去,只能凭人工经验大致估计影响范围。现在,只需要将降水量、洪峰水位等参数输入系统,智能体就可以通过内置的水动力模型与淹没分析功能,自动模拟出洪峰过境的完整过程。”黄剑宾说,“洪水会淹到哪里、哪些是易涝点、堤防哪段最薄弱、哪些重要设施受威胁,这些风险状况在三维场景下一目了然,改变了以往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的抢险救灾方式,使防汛的决策和指挥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清淤一张图”实现“水退人进”高效作业
随着江水渐退,沿岸清淤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南宁市多部门扎实开展清淤及环境恢复作业,以“水退人进”的姿态守护城市洁净与安全。
在邕江沿岸清淤工作中,南宁市地理空间智能体同样表现出色:它可以根据水位变化数据,精准计算水位逐级回落后新增的清淤面积及位置,并快速绘制出“清淤一张图”,使得清淤情况实时可视化,让“水退人进”的作战决策指挥更加精细化。
“你看,屏幕上这个红色区域,就是洪水退去后系统模拟出的需要清淤的位置和面积。”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商昌锋指着大屏幕介绍。
只见他轻点鼠标,现场大屏幕上的三维实景图上立刻清晰标注出邕江沿岸一个个重点区域。“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个‘作战图’科学调度人力和设备,实现‘水退人进’高效作业,避免了以往依赖人工现场排查效率低、风险高的问题。”他说。
拓展多应用 累计服务用户超2万人次
水域模拟、清淤计算只是南宁市地理空间智能体功能的一部分。经过多年数据整合和迭代更新,该智能体已构建南宁市全域约2.2万平方公里的三维地形地貌和南宁市建成区的高精度Mesh三维模型,可以真实还原地形地貌与城市设施,成为南宁市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数字基石”。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宾志勇介绍:“我们已成功推出多项智能体应用成果,涵盖自然资源专题知识智能AI问答助手、‘AI+’不动产智登、AI选址助手、AI用地用林并联审批助手、地块全生命周期AI分析助手、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模型等应用。智能体已累计服务政府部门44家、企事业单位70余家,服务用户超2万人次,累计数据总量达320TB。”
随着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渐入尾声,南宁市地理空间智能体团队成员们很快又投入2025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赛段的监控预警准备工作中。未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将在已有的自然资源数据库基础上,继续补充全市涉及空间的各类数据,构建本地自然资源知识库,提升AI大模型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服务能力,持续拓展“AI+”在自然资源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首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
可以预见,今后在耕地保护、建设执法、地灾防治、森林保护等更多领域,南宁市地理空间智能体这个“智慧助手”将大显身手,为南宁乃至更广区域的防灾减灾与城市治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