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家陈发科(中间着红色马甲者)在抗洪一线指导。 (自治区水利厅供图)
前不久,两轮洪峰接连过境南宁,邕江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二坑泵站外江区域出现地面塌陷,堤防安全告急。危急时刻,自治区水利厅原总工程师、南宁市政府参事陈发科以老党员、老专家的身份出征,与专家组一道,在水流湍急的抢险一线,以精准的判断、科学的方案、果决的指挥,谱写了一曲科学抢险、众志成城的壮歌。
闻“汛”而动 连夜驰援定方案
10月8日晚,南宁市北大桥畔,夜色笼罩下的邕江暗流涌动。遭受洪水侵袭的泵站前池水色浑浊,堤外水面惊现漩涡,停车场出现塌陷……险情信号接连不断,城市堤防面临严峻考验。
20时30分,陈发科与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周光华、副厅长李建文等率领的水利厅抢险专家组火速抵达现场。几乎同时,南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亦抵达并成立前线临时指挥部。在灯火通明、人影匆忙的堤岸上,由陈发科等同志组成的抢险专家组立刻投入战斗,迅速研判险情。
“出现第一处漩涡时,我们发现从渗漏通道流出的水流速和流量都很大。当时商研需要立即封堵抢险,将水流减缓,并尽可能减小流量。”陈发科回忆道。基于多年抢险经验,他与其他专家迅速向指挥部提出了“封堵+加固+巡查”的处置方案。钢筋铁笼、碎石、混凝土等应急物资被紧急调运到抢险现场,开展抢修处置。
通宵达旦 科学施策控险情
接下来的三天两夜,陈发科始终奔忙在最危险的堤段,通宵达旦,与时间赛跑,与洪水较量。
9日凌晨,陈发科与专家组会商后,对外堤堤脚河滩的塌陷,提出采用沉船加沙石袋相组合的方式进行封堵,减少水流对堤防的冲刷影响;对内堤较大涌水则采用大石块或水泥墩加沙石袋强力压渗。经过一夜奋战,内江侧塌坑渗漏量从10立方米每秒显著降至4立方米每秒,险情得到进一步控制。至当日6时,渗透点周边水下混凝土灌注顺利完成,初战告捷。
当日中午,陈发科在现场仔细查勘,发现处理过的排涝闸闸室再次出现漩涡,他又迅速组织专家会商,决定采用碎石、水泥墩和大木桩等综合措施进行处置,二坑口泵站前池水位开始稳步下降。15时,他再次指挥对外堤堤脚塌陷部位采用钢筋笼装沙石袋、棉被和水下混凝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化封堵,直至填充物露出水面。
如此一来,渗水通道被成功封堵,邕江堤坝整体稳定性显著提升,为安然度过洪峰奠定了基础。
始终坚守 力守堤防再攻坚
抢险期间,挑战接踵而至。10日凌晨,巡查人员在二坑口防洪闸和检修闸之间的水面再度发现漩涡,外堤堤脚原封堵处临近上游侧发现较大漏水通道;当日15时,外堤堤脚原封堵处往外江方向发现漩涡,距离原封堵处约5米。
陈发科根据指挥部决策,立即指导抢险队员对不同地带的漏水通道采取针对性封堵措施。“洪水如猛兽,时间很重要,抢险不能等。我们要快速决策、科学判断、随机应变、有力组织、各方协作。”陈发科的话语掷地有声。在陈发科指导下,经过众人努力,水位明显下降,流速明显减缓。随后,他立即指导抢险队员利用新设备动力舟桥将抢险物资精准抛填至漩涡点。当晚,封堵完毕,水面逐渐恢复平静。10月12日至13日,险情稳定后,连续熬了几天的陈发科仍不停歇,留在现场与专家研究塌坑填埋与堤坝维护工作。“我的腰有旧伤,但抢险时完全感觉不到。可每次走到车上小憩时,腿都抬不起来。”陈发科说,现场人员需要找他商量方案时,要敲好几下车窗才能唤醒疲惫的他。
“我是一名老水利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南宁市民,我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这座城市奉献自己的力量。”陈发科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位老专家、老党员的赤子之心。在南宁市北大桥泵站险情处置这场硬仗中,以陈发科为代表的抢险专家组,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实战经验、高度的责任担当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为抢险救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支撑和技术指导。银发专家冲锋在前,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与广大抢险人员共同筑起了守护家园的坚实屏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