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莹:在生命长河中搏击风浪,渡人亦渡己

在南宁的邕江边,经常能看到一位身姿矫健的老人。老人名叫郭慧莹,是一名72岁的老党员,已经与癌症抗争了四十多年。然而,与水搏击、向岸上无数双求知的眼睛宣讲安全、向电话那头迷茫的声音传递希望,才是她生命的主旋律。她从病魔手中夺回时间,又在邕江的波涛里,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奔流不息。

从搏击病魔到搏击风浪

“那些年辗转医科大、肿瘤医院治疗,手术、放化疗都经历了个遍。”郭慧莹回顾起与癌症相伴的数十载,语气里没有苦涩,只有历经风浪后的平静。命运的巨变曾让她陷入低谷,但家人的陪伴和自身的不屈,让她选择了“动起来”。

“运动能增强抵抗力,延缓肿瘤发展。”秉持着这个朴素的信念,这位7岁就开始练体操的“老运动员”,在1996年重新投入了邕江的怀抱。起初只是为了排遣病中郁结,但宽阔的江景和起伏的波浪,意外治愈了胃部的长期不适。江水,仿佛以一种最原始而强大的力量,抚慰着她的身心。

从此,一年四季,邕江边多了一个坚定的身影。游泳于她,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锻炼,成为一种与生命对话的方式。她在波涛中淬炼出更坚韧的意志,也由此开启了一段“渡人”的传奇。

江中“摆渡人”:从拯救生命到领悟生命

常年浸泡在邕江,郭慧莹和泳友们成了江上最敏锐的“眼睛”。二十多年来,她参与救起的溺水者超过百人。2004年,她更是考取了国家救生员证书,将救援从本能反应升华为专业技能。

她的救援,不仅是力量的展现,更是智慧与共情的交融。她总结出一套救援心得:“优先评估自身能力与现场环境,保护自己是首要原则。”靠近溺水者时,她会“紧盯他的眼睛”,用目光传递冷静,安抚对方恐慌的情绪,防止被慌乱的溺水者拖入险境。

这些经验,源自无数次与死神的正面交锋。2007年,她救起一名因高考失利轻生的年轻人,不仅将其从江中拖回,更在现场实施了人工呼吸急救。后来,这名年轻人考上大学,重启人生。每一次成功的救援,都让她对“生命”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她说得朴实,“不为荣誉,只为心安。”

郭慧莹展示她在江边救人的照片。

郭慧莹救人事迹得到媒体报道。

防溺水宣传,播撒生命种子

目睹过太多生命的脆弱与转瞬即逝,郭慧莹决心将救援的“关口”前移。“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自然水域救人和进校园防溺水宣讲。”她说,“因为这能最广泛地守护生命。”

十多年来,郭慧莹走进3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村委会,给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宣传防溺水“六不准”,受益学生超过2万人。她的防溺水课堂从不照本宣科,采用“一盆水闭气”体验教学法,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憋气的感觉,从而深刻理解溺水的危险。看着孩子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样子,郭慧莹知道,她正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安全的种子。

郭慧莹到多个学校开展防溺水宣传。(受访者供图)

生命热线:将自身的火光传递给同行者

常年与疾病共处,让郭慧莹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有了双重理解。这份领悟,使她成为许多癌症病友的“知心大姐”。她的手机,成了一条连接着全国多地病友的“生命热线”。

“通过报纸、媒体,内蒙、福建、北京等地的病友联系到我。”郭慧莹从未将这些视作打扰,反而尽己所能地接听每一个电话,回复每一条信息。她会用自己四十多年与癌共存的经历,告诉电话那头素未谋面的人:“当命运出现不公平的时候,只有意志才能重构人生。”她曾持续陪伴一位湖北的病友玉梅,给予她跨越千里的心理支撑。她将自己从江水中汲取的力量,通过电波,源源不断地传递给那些在生命暗夜中前行的人。

从被疾病折磨的患者,到邕江之上的生命守护者,郭慧莹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非凡跋涉。如今,郭慧莹的身上有许多标签:抗癌者、救生员、志愿者、宣讲员……但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初心:“挂在天上的夕阳同样发光发热”。她在与波涛的搏击中重塑自我,在一次次伸出援手的过程中升华生命。她就像最绚丽的夕阳,以温暖而持久的光辉,照亮无数人的心灵旅程,诠释着何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19 图片:罗竹君 记者:罗竹君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