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勤:特殊的“五娃之家”谱写超越血缘的爱

在南宁市五塘镇坛棍村坛皮坡,45岁的壮族农妇潘英勤有一个特殊的“五娃之家”——除了自家两个孩子,家中还有三个并非亲生的侄女。自2007年起,她接过照料嫂子三个幼女的重担,用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不是生母胜生母”的温情故事。

潘英勤(右)与邻里一起编箩筐。记者 王媛 摄

“无非多几双筷子” 一句承诺承载千钧重担

时间回溯至2006年,潘英勤的嫂子闭凤姬因丈夫去世,独自抚养三个幼女。为了补贴家用,2007年,闭凤姬前往兴宁区三塘镇一养殖场打工,平日住在养殖场的宿舍里。但家中的3个女儿需要照料,其中最小的女儿当时也才两岁,孩子成了她最大的牵挂。“嫂子一个人在外打拼已够难,不能让孩子没人管。”看着嫂子愁眉不展的模样,潘英勤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提出将孩子接到自家抚养。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儿子,她一人挑起了照顾五个孩子的重担。

潘英勤在照料菜地。记者 王媛 摄

家里老人年事已高,她和丈夫以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种植水稻、瓜豆等作物,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口粮。“能帮就帮、能带就带,无非是吃饭多添几勺米、多加几双筷子。”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是日复一日的辛劳。此后,潘英勤的生活被“五个孩子”填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饭,送完孩子上学便扛起锄头下田劳作;傍晚接孩子回家后,又要忙着做饭、辅导作业、收拾家务,十几年间几乎无一日停歇。

抚养五个孩子的过程中,“操心”是潘英勤生活的常态。有一年冬天,读五年级的侄女在学校突发高烧,正在干农活的潘英勤接到老师电话后,立刻和丈夫放下农具,骑上摩托车往学校赶,一路疾驰将孩子送医。从排队挂号到陪孩子打吊针,再到等孩子退烧后连夜监测体温,潘英勤才安心。每逢流感多发的季节,几个孩子同时生病,他们常常忙得应接不暇。这样的小事,在十年里数不胜数,孩子生病时她整夜守护,考试失利时她耐心鼓励,遇到难题时她帮忙出谋划策,用细腻的关怀温暖着每个孩子的成长路。

十八年含辛育三侄女 平凡善举传递人间大爱

“二妹翠玉小时候脾气很犟,大姐翠芳和三妹翠玲都让着她。”拿着从家婆房间翻出几张过塑的彩色照片,潘英勤笑着说起三个侄女小时候的故事。多年来,潘英勤对五个孩子一视同仁,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等到三姐妹步入大学,潘英勤仍尽力分担学费,而懂事的她们也主动通过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从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如今,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二妹还在读大学,大姐三妹都出来工作了。谈到这里,潘英勤动情地说:“希望她们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靠自己的能力,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路。”

潘英勤(右)拿着照片与大家介绍三个侄女。记者 王媛 摄

潘英勤的善举早已在坛棍村传为美谈,村民们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村民王李燕说,潘英勤虽然身材瘦小,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她抚养五个孩子长大,生活的重担没有将她压垮,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大家的榜样。2020年9月,潘英勤荣获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百家乡贤”称号,这是对她多年无私奉献的崇高肯定。

面对荣誉,她依旧朴实:“我没做什么大事,就是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潘英勤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而持久的坚持,将善良与担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她的故事,如同一个个文明、和谐、温馨的音符,汇聚成动人乐章,向社会传递着温暖而强大的正能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32 记者:王媛 李洋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