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小时内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接诊7名RSV重症患儿

近日,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在32小时内连续接诊7名需紧急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年龄集中在1个月至2岁之间, 7名病例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

面对这场密集的重症救治,医护人员用专业的救治全力守护生命,同时也提醒家长需警惕RSV对婴幼儿的威胁,日常防护措施必不可少。

医护人员给危重患儿气管插管。(南宁市妇幼供图)

32小时接诊7名重症 医护紧急介入守护生命

在此次接诊的患儿中,一名1个月大的早产宝宝病情尤为危急。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主任黄树稳介绍,起初,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鼻塞、流涕、偶尔咳嗽等症状,误以为是普通感冒,自行给孩子喂了感冒药,然而症状并未缓解。4天后,孩子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剧烈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等症状,送至医院时,医生检查发现患儿已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心率高达200次/分钟,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均提示存在缺氧情况。即便入院后采取了吸氧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措施,患儿的症状仍未得到改善,鼻拭子检测最终确诊为 RSV感染。

由于该患儿月龄小、属于早产儿且肺功能发育不完善,RSV病毒迅速引发其细支气管痉挛和分泌物堵塞,常规氧疗无法维持正常血氧。面对这一紧急状况,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气管插管,通过呼吸机帮助患儿通气,同时辅以拍背、吸痰清除分泌物等护理操作,经过努力,患儿病情逐渐得以控制。黄树稳表示,在救治中,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并非RSV感染的常规治疗手段,仅用于重症病例,气管插管能直接解除气道梗阻,通过呼吸机为患儿提供精准氧疗,为肺部修复争取宝贵时间。

认清RSV病毒特性 警惕不同人群警示症状

RSV病毒之所以“凶猛”,在于其传染性强且传播隐蔽。黄树稳表示,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手、玩具等物体表面扩散,在人群密集场所极易引发聚集性感染。其次,易感人群集中且危害大,6个月以内婴儿、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婴幼儿是高危群体,感染后极易发展为重症;成人和大龄儿童感染多表现为普通感冒,但免疫力低下者或有慢阻肺、哮喘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因感染诱发原有疾病急性加重。此外,目前尚无针对RS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且部分患儿病愈后数月至数年仍可能反复出现咳嗽、喘息,甚至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无特效药且易反复的特点进一步增加了RSV病毒的危害。

实际上,不同人群感染RSV后的警示症状存在差异。黄树稳提醒,当出现身体不适时,若仅为鼻塞、流涕、轻咳,无呼吸急促和精神萎靡,可居家护理休息;当体温超过38.5℃时,儿童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避免自行使用镇咳药。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婴幼儿>50 次/分钟,儿童>40 次/分钟)、口唇发绀、精神差、拒食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儿科或呼吸科就诊,必要时直接挂急诊科就医。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或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分人群精准防护筑牢健康防线有措施

针对不同人群,做好RSV病毒预防至关重要。“对于0—3岁的婴幼儿群体,要筑牢‘第一道防线’”。黄树稳介绍,在病毒高发季节(北方多为秋冬季节,南方夏季也会出现),应避免带婴幼儿去游乐场、早教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家人感冒后需佩戴口罩并与孩子保持距离,禁止亲吻孩子口鼻;孩子的玩具、奶瓶、安抚奶嘴等物品需每日用沸水消毒;家居环境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表面。

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于流行季节注射单克隆抗体预防感染,同时坚持母乳喂养至6个月以上能降低婴幼儿感染RSV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学龄儿童则要做好“自我防护+家庭屏障”。一方面,要养成勤洗手、咳嗽时用肘部遮挡口鼻的良好习惯,避免用手触碰眼口鼻;另一方面,在校期间若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居家休息,避免交叉感染。此外,学龄儿童还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成人尤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免疫力下降的风险。

一旦家人感染RSV病毒,应让其使用专用餐具;家居环境需每日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在照护患儿时,护理人员需佩戴口罩、勤洗手,接触患儿分泌物后要立即进行消毒,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77 记者:彭媛媛 通讯员:陆桂平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