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奋力答好“民生答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南宁市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在养老服务、困难群众帮扶、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务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托起市民群众“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病有良医”稳稳的幸福。一项项务实举措,一组组翔实数据,一个个鲜活案例,生动诠释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温度与为民情怀。

养老服务提质扩容

“老有颐养”成色更足

“现在有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伴洗澡、理发,他很享受,我也轻松多了。”西乡塘区居民黄玉琼阿姨谈起政府提供的上门助浴服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的老伴因身体原因生活无法自理,专业的助浴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实际难题,还给予老人极大的心理慰藉。

黄阿姨家的故事,是南宁市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53.85万,老龄化率达18.59%;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7.71万,占老年人口的18.01%。面对“基数大、高龄多、居家养老需求突出”的社会形势,南宁市实现精准施策,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城乡统筹持续推进。在城区,通过严格执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标准和补短板措施,推动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在农村,依托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互助设施,推动服务向乡村延伸,努力缩小城乡养老差距。

服务供给更趋多元。聚焦老年人“吃饭难”,南宁市大力推进“长者饭堂”建设,提供助餐补贴;针对失能老人“洗澡难”,在全区率先开展助浴服务试点工作,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每年不少于1万人次的免费专业助浴服务。同时,深化医养结合,推出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家庭病床、社区嵌入等4种模式,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区域老年人的多元化健康需求。

保障根基持续夯实。南宁市累计完成1.2万户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安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成效显著,截至今年8月,南宁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172.19万人,为2.45万人提供失能等级评估服务,为1.77万名重度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保障。机构养老建设不断完善,截至今年9月,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61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老年友好型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弱有众扶”底线更牢

在青秀区建政街道办事处“一门受理”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正耐心地为前来咨询的居民解答政策。这里不仅是办理低保、特困救助的窗口,而且是困难群众寻求多元综合保障的起点。

青秀区低保中心主任蔡妮介绍:“社会救助不仅仅是提供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将困难群众的信息同步推送到医保、教育、住建等相关部门,形成综合保障合力。”蔡妮向记者分享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自博白县的刘先生一家在南宁务工,其年幼的女儿不幸被严重烫伤,巨额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社区得知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积极协助刘先生家庭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临时困难救助,还通过部门协同,协助当事人申报医保、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有效缓解了经济压力。

刘先生家的受助经历,得益于南宁市实施的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机制。这项改革打破了户籍壁垒,让长期在邕务工、就医、投亲的困难群众可以在居住地直接申请救助,实现“同城同身份、同城同待遇”。

数据的背后是坚实的投入。截至今年9月底,南宁市有城乡低保对象29.5万人,城乡特困人员2.96万人。今年1—9月,全市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0.72亿元,筹措补助资金14.69亿元,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

刘先生一家的经历,是南宁市社会救助体系高效运转的一个缩影。南宁市通过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综合施救,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医疗保障持续发力

“病有良医”基础更实

“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毛病,就走几分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特别方便。”正在南宁市柳沙社区卫生服务站候诊的居民高萍说。这家于去年10月投入运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渐成为周边居民信赖的“健康管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广西名中医定期坐诊,经过专家的系统调理,我的老毛病治好了。”高萍感慨道。

柳沙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秦树娥介绍,卫生服务站开业以来,不仅引进了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达到基层领先水平的先进设备,确保检查快速精准,还在“软件”上下足功夫,邀请多位来自自治区、市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定期开展义诊、带教和业务指导。“专家下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同时通过‘传、帮、带’,我们自身团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秦树娥说。运营一年来,该卫生服务站就诊人数超1.1万人次,并为辖区内6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

这是南宁市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质效与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今年投入295万元改扩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置基本医疗设备。同时,主城区“15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建设稳步推进;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12.5%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旗舰中医馆”,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深入社区。

多措并举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自今年3月31日起,市辖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对存量门诊预交金建立台账,启动存量预交金清退工作。全市还持续推广“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就诊服务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市4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此项服务,惠及群众27.06万人次,减免费用325.60万元。

从贴心周到的养老服务,到高效精准的困难群众保障,再到坚实可靠的医疗服务,南宁市用一项项具体而微的服务举措,绘就了民生保障的温暖底色。这份“民生答卷”上写满了对“一老一小”的深情呵护,对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以及对市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坚定承诺。未来,南宁市将继续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97 记者:吴潇 廖欣 编辑:李慧婷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