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世界乳腺癌宣传月。在广西民族医院胸心腺体外科主任农文伟的诊室里,一位40岁女性的病例让他惋惜——患者因长期情绪压抑加存在侥幸心理,拖到右乳溃烂、肺与骨转移才就医。“若早半年检查治疗,结局会完全不同。”
这个案例,恰是广西女性乳腺健康现状的缩影:发病率虽低于全国平均,可五年生存率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医疗发达城市,壮族女性中位发病年龄集中在40—50岁,大于50岁的患者比例高于全国。这个10月,女性真该把乳腺健康放在心上了。
早关注、早发现,这些“乳腺误区”要注意
“并非我们的身体更‘耐病’,而是太多人把本可早干预的‘小病’,拖成了难挽回的‘大病’。” 农文伟表示。除了都市女性,在广西农村地区更常见这样的晚期患者:乳腺溃烂恶臭、形成 “铠甲胸”,甚至已发生转移、连手术机会都没了才来就诊。这些案例都在提醒,乳腺癌可防可治,早关注、早发现,才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负责。
“乳腺癌是大城市女性的病”“年轻女孩不会得”——这是农文伟在门诊听到最多的说法。可近年来临床数据却显示,乳腺癌正呈现“年轻化”“农村患者增多”的趋势。农文伟解释:“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常吃高热量食物、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再加上生育年龄推迟、哺乳时间短,都会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除了饮食,还有议些藏在日常里的“隐形风险”,长期情绪压抑像颗“定时炸弹”,紧身内衣勒得太紧会阻碍乳腺血液循环,熬夜则会导致内分泌失常——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都在悄悄透支乳腺健康。
还有人担心:“家里有人得乳腺癌,我是不是也会得?”农文伟及时澄清:乳腺癌有家族遗传倾向,但绝非“代代传”。“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4—8倍,但真正由BRCA1/2等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乳腺癌,只占所有病例的5%—10%。”农文伟建议,有家族史的女性可从30岁开始加强筛查,“不用恐慌,但要比普通人更‘上心’。”
更值得广西女性注意的是,壮族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更小,集中在40—50岁,大于50岁的患者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更多育龄期、绝经前女性可能患病,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
从自检到康复,一步都不落下
“预防乳腺癌,关键在‘早’,而早发现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自我检查。”农文伟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通俗好记的“乳腺自检三步法”,在家5分钟就能完成。第一步“看”:站在镜子前双手叉腰,观察乳房外形、大小是否对称,皮肤有没有凹陷、橘皮样改变;第二步“摸”:抬起右手,用左手手指轻轻触摸右侧乳房,从外上方开始顺时针打圈,力度以能感受到乳腺组织为准,再换边检查,注意有没有硬块、硬结;第三步“挤”: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乳头,看是否有溢液,尤其是血性液体——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就医。
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筛查方式和频率也不同,农文伟建议:20—30岁女性每月坚持自检,至少每3年做一次临床乳房检查;30—40岁女性每年做一次临床乳房检查,每1—2年加做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岁以上女性每1—2年做一次乳腺超声或X线检查,每年还要做一次临床检查。
万一不幸患上乳腺癌,也不用慌。农文伟介绍,目前治疗方案有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广西民族医院还会结合民族医药特色——比如用中医中药调理乳腺结节、增生,术后用壮药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保乳手术患者术后1—2个月就能基本回归正常生活,全乳切除患者3—6个月也能逐步康复。” 农文伟还分享了两个简单的术后康复操:手臂爬墙运动(面对墙壁抬手爬,每次坚持10—15秒,重复10—20次)、肩部旋转运动(手臂下垂,顺时针、逆时针各转10—15圈),在家就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