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的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实践——从山乡到社区的温暖蜕变

震东集中安置区就业服务站新上线的“小梁数智人”可为社区居民群众精准推送合适的工作岗位。 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沈程/摄

民兴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群众办理低保业务。王旭/摄

震东集中安置区举办迎新春系列活动,社区各族居民群众共庆佳节。王旭/摄

震东集中安置区和鑫佳园小区内,20余名儿童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带领下学唱《共产儿童团歌》。 隆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思懿/摄

调研主题:如何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

调研关键词:民族团结 社区服务 搬迁群众 灵活就业 一老一小

调研时间:2025年5月至10月

调研地点:南宁市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

TA能24小时营业招工,能连线粤港澳大湾区,还能展示深圳福田企业的工作场景……今年国庆前,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就业服务站来了一位特殊的“新员工”,成为该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的得力帮手。

“你看,它不仅能实时解答社区居民的疑问,还能分析求职者的技能标签和就业需求,为各族居民精准推送合适的工作岗位。”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居住着壮、汉、瑶、苗等9个民族的群众,少数民族占比高达98.55%。10月15日,梁佳指着面前的AI就业互动机介绍,这是由隆安县联合深圳福田区打造的首个易地搬迁就业帮扶AI数字人——“小梁数智人”。它不仅破解了安置区就业招工远程精准匹配的难题,更凭借科技力量打破了民族间的就业信息壁垒。目前,上线仅仅两个星期,就已经服务200多家企业,为居民提供超3000个工作岗位。

2018年秋,当来自9个乡镇11个村的近6000户搬迁群众搬进电梯房时,谁也没想到这座县城集中安置区会成为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的典范。从大石山区到城市社区,大家从互不相识到其乐融融,该安置区也先后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称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缩影。

1 从山区到社区,搬迁群众如何安居

共融 精细服务“一家亲”

“排塘豆沙月饼甜到心间,香蕉软糯香甜,等会让邻居覃大姐他们也尝尝。”今年中秋假期,在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里,27岁的壮族女子梁啟莎与爱人林广带着两个小孩,在民兴社区同心文化广场一起赏月、玩耍。今年年初,林广刚从广东回到隆安务工,以前他很少陪伴家人。这是他们一家人第一次一起过中秋节。

覃大姐是瑶族搬迁居民覃爱花,热心肠的她时常会把自己制作的瑶族美食分享给梁啟莎,空闲时还帮其照顾宝宝。而覃爱花的女儿即将毕业回到隆安,在社区担任网格员的梁啟莎根据她女儿的情况,推荐了不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文印员等相关的工作岗位,大家亲如一家,互相关照。

覃爱花还是社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每逢“三月三”、中秋节等节假日,安置区的同心文化广场和民族团结文体活动中心就变成了各民族群众欢乐的海洋。她会和苗族、侗族等各民族群众手牵手唱歌跳舞,与各族居民一起制作五色糯米饭、包粽子、唱山歌。

“今年‘那’文化晚会民族风情十足,编排的好多歌舞节目连外地游客也来观看。”作为民族团结文体活动中心的演出常客,隆香连的舞蹈常常赢得社区姐妹们的阵阵喝彩。她说:“从布泉乡搬来震东集中安置区这几年,邻里更亲、关系更近了,一家人的感觉真好。”

邻里情融于日常,更暖在烟火。民盛社区昌泰茗城小区的壮族搬迁户赵丽红与丈夫开了一家壮乡风味美食店,成了民族团结的“暖心驿站”。酸嘢、五色糯米饭等特色小吃吸引各族群众常聚,围坐闲聊间心距渐近。作为单元长,赵丽红还是“民情收集员”,在与邻里的日常交流中,把居民反映的停车、垃圾分类等问题记下,反馈给社区。小店不大,但连起民族情,既帮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也为安置区发展添了温暖力量。

“我们通过文化浸润与体育竞技等有机融合,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让大家安居乐业。”隆安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覃日敏介绍,震东集中安置区有效整合了统战、民宗、文体等部门的力量,建设了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长廊、同心文化艺术队等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同心文化载体”,让不同民族、语言、习俗的各族居民在新环境中和谐共融。

为了精细化服务社区各族居民,更好地推动社区多民族互嵌共融,去年底隆安县将原震东社区重新划分为民兴、民盛、民乐3个社区,整合了社区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致富能手等力量,组建了“天天敲门”服务队、“帮帮团”等9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形成常态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为社区各族居民解决生活难题、提供更贴心的社区服务。

震东集中安置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叶云莹说:“现在3个小区都有各自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下楼就能办理社保、养老等家门口急需的业务,党群干群关系也更为融洽。”

2 从农民到工人,安居后如何乐业

共建 就业创业“一起干”

走进震东集中安置区里的昌泰茗城小区,园区整洁有序,楼栋之间宽敞明亮。楼栋下开设的小车间、小工坊俨然成为社区里一道独特的灵活就业风景线。

“送完小孩上学就来上班,一天能挣50—60元工钱,现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在自己所住小区楼下,女工陆沙兰正踩着缝纫机制作毛织产品,她告诉记者,如今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缝纫衣物、编织手工竹篮、制作塑料装饰花……像陆沙兰这样的灵活就业者在安置区已有上千人,他们只需步行5分钟去上班,甚至有时还能把工作任务领回家里完成。

走进马桂娇的布艺窗帘店,绣娘们飞针走线,订单已排到明年。“以前在山区只能务农,没想到现在开了4家窗帘店,还能走出来带领妇女同胞们,把产品卖到了香港。”这位曾经的大石山区脱贫户感慨万千。

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近些年,隆安县在安置区创新打造“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建设“小梁送工”零工市场,推出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就业服务机制,开发“小梁送工”数智化信息平台,为搬迁群众外出就业提供了稳妥便捷的点对点送工服务。

“有的搬迁劳动力年纪大、进厂难、就业难,他们愿意到农业基地务工,我们就安排车辆接送居民到基地和企业务工务农。现在,服务站每天都能够提供300个以上的工作岗位,每年送工4万多人次,务工居民日均可收入100至300多元。”梁佳介绍,目前“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已延伸到全县10个乡镇,用工订单涵盖500多家企业。

实实在在的送工服务,也托起了大家稳稳的幸福。2020年3月至今,“小梁送工”已累计组织送工18.8万人次,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超2500万元。

3 从儿童到老人,新社区如何解决后顾之忧

共享 一老一小“一站齐”

在民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广西青空间”,每天都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这里不仅是震东集中安置区各族居民群众文化学习交流的活动室,更是安置区志愿者与青少年儿童阅读互动的“第二课堂”,成为各族孩子交友学习、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

“每到下午放学和周末,大人和孩子们都喜欢围在一起,陪伴阅读、互动游戏、开展课业辅导,一屋子都是欢声笑语。”社区志愿者陆凤珍向记者展示签到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记录着各族孩子在“青空间”里的成长足迹。

建设“广西青空间”就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社区文化生活,让各族孩子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加深感情、增进友谊。“今年暑假,我们联合县文化馆在这里开设了合唱班、乐器班、狮舞班等多个公益文化艺术兴趣班,带着100多名孩子度过一个充实又有趣的暑假。”从县文体局派驻到民兴社区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宋丽芬说。几年来,该空间主要开展“情暖童心”“希望阅读”等公益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更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交融,从小培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

而在关爱老人方面,安置区同样用心:建成“长者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双服务体系,60岁以上老人可享优惠用餐,中度失能以上老人、80岁高龄老人还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食堂内,老人们只需1元钱就能吃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午餐,解决了做饭难、用餐不便的难题。此外,在日间照料中心内,安置区还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老年文化素质、生活技能提升等课堂,如舞蹈班、书法班、健康养生讲座等,让各族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点,也是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中最见用心用情之处。今年,广西印发相关方案,要求完善安置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儿童搭建暖心平台。在震东集中安置区,这一理念得到生动实践——精心打造的“15分钟服务圈”,涵盖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食堂、感恩超市、就业服务站等功能区域;推行“一站式”服务,让老人“食”有所依、“乐”有所享,“业”有所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震东集中安置区在推动安居就业,以及服务好‘一老一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其核心是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促进各民族深度互嵌。”南宁市民宗委副主任蔡慧表示,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需实现居住、生活、工作深度融合,震东集中安置区以“四融”模式(党建融魂、文化融心、服务融情、法治融力)创新各族居民融居路径,成为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的生动样本。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薛辉认为,震东集中安置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通过新型城镇化推动各民族交融互嵌,打造共享公共空间与多元服务体系,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其经验不仅解决了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发展难题,更对全区乃至全国易地搬迁安置区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阅读量:22 记者:潘登 沈程 通讯员:韦尹璇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