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沛鸿社区:解锁民族团结“幸福密码”

南宁市江南区那洪街道的沛鸿社区,壮、汉、瑶、苗等多民族互嵌融居,是一个典型的互嵌式社区。

近年来,这个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办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架起一座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各族居民团结奋斗在一起,幸福生活在一起,形成“邻里一家亲,都是一家人”的日常生动景象。

一个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步”

10月20日,民族工作八桂行采访团走进沛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明亮整洁,“讲贴心话、办贴心事、做贴心人”的“三贴心服务”标语格外醒目,这正是该社区创新实施的“319社区工作法”的服务内核。

沛鸿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办理业务,贴心服务解民忧。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黎莹莹 摄

“‘三’指以贴心话语、贴心行动、贴心态度服务居民的“三贴心服务”宗旨,‘19’则代表着在我们社区安居乐业的19个民族兄弟姊妹。”沛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欧倩瑜介绍。正是基于这个“19”,社区将每月19日定为“书记接待日”,在社区的“石榴红会客厅”里,党组织牵头,联动各方,面对面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楼道灯不亮了”“孩子放学没人看管”“小区停车难”……一桩桩看似琐碎的小事,都被认真对待。这个工作法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指南。它实现了资源在社区整合、服务在社区拓展、问题在社区解决,将社区打造成了各民族情感相连、守望相助的温暖大家园。

一个会客厅,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有形的载体和空间。沛鸿社区精心打造的石榴红会客厅,便是这样一个凝聚人心的“强磁场”。

沛鸿社区的石榴红会客厅里,各族群众交流制作手工艺品。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

会客厅的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壮锦、苗绣,书架上陈列着各民族图书,角落摆放着民族服饰,处处洋溢着多元文化交融的气息。暑期非遗传承推广会上,孩子们学着编彩粽、画脸谱;民族作家读书分享角,居民们围坐畅谈;民族电影放映夜,幕布前坐满了男女老少……2024年以来,社区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已吸引超过500人次参与。

那洪街道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黎莹莹 摄

会客厅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那洪街道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同心广场、民族文创市集等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民族团结宣传与活动矩阵。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在“八桂同心”平台为沛鸿社区开辟专属入口,借助人工智能打造全区首个“社区同心e站”,创新实践“统一战线+基层治理”模式,汇聚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力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社区新格局。

一种精准服务,绘就普惠共享的“同心圆”

社区服务,是检验基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在沛鸿社区,服务的“精准化”与“人性化”被落到实处。

服务窗口推行的“三个一”——进门“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热茶”,让办事居民从细节处感受到尊重与温暖。社区服务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新”,提供从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到心理咨询等多元化服务。

专业人才是优质服务的保障。沛鸿社区推行“全科型”社工培养计划,22名工作人员中,14人考取了社工资格证,占比超60%。“我们的心灵驿站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居民提供疏导服务,守护大家的心理健康。”欧倩瑜说。这种嵌入式、专业化的服务,让各族居民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份居民认可,印证幸福家园“真实效”

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63岁的退休居民谢翠琼,她家是一个汉族、壮族结合的家庭。她在沛鸿社区生活了24年,是社区发展的见证者。

“在这里居住,很幸福!”谢翠琼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壮锦团扇手工DIY课上,各族居民巧妙地将本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扇面;节日美食分享会上,壮家的五色糯米饭、瑶族的油茶齐齐亮相,香气四溢中,流淌的是邻里情谊。社区开设的公益摄影、音乐课、书法课,也让老人们的退休生活充实而多彩。

谢翠琼(左一)与各族群众交流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

沛鸿社区联合企业开展小小中药师研学日,小朋友学习中药知识。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

“我热爱我们的国家,也热爱我们的社区,感谢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谢翠琼朴实的话语,正是沛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最真实、最温暖的注脚。

从空间互嵌到心灵融合,从文化共鸣到情感认同,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绘成沛鸿社区最美的风景。

阅读量:0 记者:黎莹莹 何明华 凌鹏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