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攀墙生 心随芽向阳

“黄护士!它冒芽了!” 清晨的护士站还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抑郁症患者小李(化名)就捧着花盆冲到护士站。10天前,这个连端碗都要攒半天劲的姑娘,还是在我半扶半搀下,才把那粒橘子籽埋进土里的。此刻她的眼眶亮得像浸了晨露的星星,嘴角却咧开个久违的笑,连说话都带着气音:“你看它,这么小就敢钻出来……”我是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人精神科一病区的护士黄锋,刚才这动人的一幕,发生在病区的“绿漾心墙”下,也是病区无数迷惘心灵被悄然唤醒的缩影。

改变的起点是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绿萝

三年前的科室走廊尽头,几盆绿萝被挤在旧铁皮柜旁,没人特意浇水,却凭着股韧劲,让藤蔓顺着墙缝爬了半米高,连叶片上都蒙着层薄薄的灰。有天值夜班,我撞见长期缄默的陈大姐蹲在那儿,枯瘦的手指像碰易碎品似的,轻轻拂去叶片上的灰尘,指腹在叶尖停顿了两秒,又悄悄缩了回去,那是她入院半个月来,第一次主动触碰除床栏外的东西。

“原来植物能钻进他们心里最软的地方。”我把这个发现跟护士长说时,指尖还留着绿萝叶片的涩感。没几天,“绿漾心墙”计划就落地了。我们把铁皮柜挪走,在墙上钉了三层木质花架,找来透气的红陶盆,装满从郊外田埂挖来的腐殖土,还在墙下摆了两张刷着蓝漆的木凳。患者可以认养绿植,也能坐在这儿晒太阳,看晨露从吊兰叶尖滚下来。

兰大姐(化名)的改变,就从一盆虎皮兰开始。刚入院时,她总把自己裹在被子里,连吃饭都要我端到床边,说话声音轻得像蚊子哼。那天她扶着墙慢慢走,路过绿墙时突然停住,目光黏在一盆虎皮兰上。她的指尖在叶缘上方悬了两秒,才轻轻碰了碰,像怕碰疼它似的,小声说:“长得真快呀……”

我赶紧递过块软布:“这盆还没人认养,要是你愿意,以后可以帮它擦叶子。”她接过软布,手指攥得紧紧的,布角都皱了。从那天起,每天清晨7点,我准能看见她坐在木凳上,顺着叶片纹理轻轻擦,连叶尖沾着的小水珠都舍不得擦掉。她还找了本带碎花的笔记本,用铅笔轻轻写:“3月15日,新叶比昨天高1厘米,叶尖有点卷,明天多浇点水。”

后来她开始主动跟病友搭话:“你家的常春藤今天浇水了吗?我看土都裂了。”有次她的虎皮兰得了枯叶病,叶片黄了半片,她红着眼眶来找我,声音都带哭腔:“是不是我没照顾好它?”我们一起剪掉枯叶、换了新土,等新叶冒出来那天,她第一次在科室分享会上举手,声音比之前亮了许多:“只要好好待它,它就不会放弃你。”

发芽的瞬间总能戳中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说“绿漾心墙”是扎在病区里的根,那“心芽萌发计划”就是从根上抽的芽。两年前,我们发现患者总盯着绿墙发呆,就想着:不如让他们亲手种点什么,看着种子从无到有,或许能看见希望的样子。于是,我们给愿意参与的患者发小陶盆、营养土,还有几粒种子。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就是常见的向日葵籽、橘子籽。我也跟他们说:“不用盼着结果,咱们就看着它发芽,就像等着自己慢慢好起来一样。”

16岁的小鱼(化名)刚入院时,像只浑身竖刺的小刺猬。她总把校服拉链拉到顶,帽子扣在头上,双手插在口袋里,手腕上的旧伤痕藏在袖子里。别人跟她说话,她要么低头踢墙角,要么干脆转身就走。第一次发种子时,她把小盆推到一边,皱着眉说:“玩泥巴有什么意思,脏死了。”

可我发现,她总躲在门后偷偷看别人的花盆。有天午后,阳光正好,她蹲在墙角,盯着一盆野草发呆,那是之前患者遗落的花盆。

她突然抬头问我:“它怎么自己冒出来的?”我蹲下来,指着野草的根须:“你看,它只要有土、有水、有阳光,就会自己找路。哪怕被压在土里,也会拼命往上钻。”她沉默了很久,手伸进口袋里摸了摸,掏出粒皱巴巴的橘子籽,籽壳上还沾着点果肉的痕迹。“这是我妈来看我时,橘子里剥出来的,我揣了三天了。”温度透过籽壳传过来,“黄护士,我想种它,看看它能不能长大。”

埋种子那天,她学得特别认真。先把土粒捏碎了铺匀,再用手指在土里按了个小坑,把橘子籽放进去,又小心翼翼地盖土,连缝隙都用指尖抿平。浇水时她怕冲坏种子,特意用掌心挡着水流,让水顺着指缝慢慢渗进土里。接下来的十几天,她每天都来三四次,早早就站在窗边,盯着花盆叹气:“怎么还不冒芽呀?是不是死了?”有次夜里下雨,她还穿着拖鞋跑过来,扒着窗台问:“会不会把它淹坏?”

第8天清晨,我刚推开护士站的门,就听见她的喊声。她拉着我的手往窗边跑,指甲都攥进我手里了,指着花盆里那抹嫩绿,声音发颤:“你看!我的‘小橘橘活了!它真的钻出来了!”阳光落在她脸上,我第一次看见她笑,嘴角有两个小小的梨涡,像春天里刚绽开的樱桃花。

出院那天,她抱着装着“小橘橘”的花盆,走之前还回头说:“我会给它拍照,寄给你看的。”

绿墙上的常春藤还在爬,患者手里的种子还在发芽。四年来,我亲眼看着那面原本斑驳掉漆的白墙,被常春藤的卷须缠出细密的网、吊兰的垂叶织成绿帘、虎皮兰的剑叶戳出蓬勃的尖,更看着无数颗沉在黑暗里的心灵,像墙下的种子般,一点点朝着光的方向拱土、发芽。

每当有患者捧着花盆走出医院,我愈发明白,他们带走的不只是一株植物,还有对明天的期待。那面爬满绿意的墙,那些在掌心萌发的种子,其实都在说:哪怕曾困在黑暗里,只要有一点光、一点温暖,生命就会重新生长,就像藤蔓一样,顺着希望的方向,一直延绵下去。

作者简介:

黄锋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人精神科一病区,护师,现已调到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从事精神心理护理工作4年,熟练掌握各类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专业护理,擅长通过心理团体等多元化康复模式,帮助患者提升心理韧性、学习社交技能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54 记者:卢丽婷 通讯员:潘志方 黄思宁 实习生:李晓燕 编辑:李慧婷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