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那考河社区:记好 “生态账本” 守好 “幸福河湖”

那考河社区“五步法” 织就生态共治网 居民从“看客”变“管家”。记者 陈思羽 实习生 曾紫嫣 摄制

清晨七点,南宁那考河公园的晨光漫过河岸芦苇,62 岁的张维华阿姨攥着垃圾夹,弯腰捡起石板缝里的塑料碎片。“2018 年刚搬来时,河水还带着臭味,现在天天来这儿护河、跳舞,心里比蜜甜!” 张阿姨直起身,指尖指向清澈的河水 —— 这幅 “人护河、河养人” 的图景,正是那考河社区以 “五步法” 激活基层生态共治的生动写照。

作为总书记考察足迹的承载地,那考河社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 生态共治 “五步法”,打破 “政府干、群众看” 的传统模式,打通了公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 “最后一公里”。

美丽的那考河沿岸步道。记者 陈思羽 摄

“周周巡河队” 的红马甲每周都会出现在那考河岸边,“有次下雨后,河面飘了不少浮萍,我们半小时内就上报了,职能部门当天就来清理,没让水发臭。” 巡河队队员说。更让人暖心的是 “环保妈妈志愿队”的30 多名队员中,既有张阿姨这样的退休老人,也有 32 岁的年轻妈妈唐玉莲。“周末带孩子来巡河,他会主动把别人丢的塑料瓶放进垃圾袋。” 唐玉莲说,“环保妈妈影响我,我影响孩子,这种生态保护的传承比什么都重要。”

“楼下餐馆油烟飘进阳台,能不能装个净化装置?” 在那考河社区生态环境议事室里,居民的诉求刚提出,驻点人大代表和环保专家便掏出笔记本记录。这个由人大代表、基层干部、“三官一员”、环保专家、居民代表、志愿者组成的 “六方共商平台”,每季度由6名驻点代表牵头收集议题 —— 小到增设噪声监测仪(改公园垃圾桶)的“微实事”,大到那考河生态修复的 “关键题”,事事瞄准居民最关心的生态痛点。“以前是社区定方案、居民跟着做,现在居民提需求、大家一起议。” 那考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柳杨指着议事本上的 “议题清单” 介绍。2023 年至今,议事室收集的35条意见建议全部 “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真正让民意成为生态治理的 “指南针”。

那考河公园一角。记者 陈思羽 摄

“上周整改的油烟问题,大家觉得效果怎么样?还需要完善哪些地方?” 在社区 “阳光大厅” 的评议会现场,工作人员刚展示完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居民们便纷纷举手发言。有人说 “油烟少了很多”,也有人建议 “加装在线监测仪,实时看数据”,这些意见被一一记录,成为后续优化的依据。

这是那考河社区“民主评事” 的常态:每一项生态决策实施后,都会邀请居民代表、志愿者、人大代表共同评议,通过公示栏、居民群公开进展,接受全民监督。2023 年至今,社区开展环保立法征求意见活动 9 次,收集到 26 条建议,为《南宁市那考河保护管理条例》立法提供了基层参考;累计接待走访群众近 2000 人次,让每一项生态举措都 “接地气、合民心”。


获得多项殊荣。记者 陈思羽 摄

如今的那考河,早已不是昔日的“臭水沟”:2020 年起,那考河公园游客量每年增长 33%,2024 年以来,社区累计解决排污改造、噪声污染等问题 64 个,助推那考河稳居 “全国美丽河湖” 行列;“环保妈妈志愿队” 获自治区级表彰;获评 2025 年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先进典型案例……“我们护的不仅是一河清水,更是群众的幸福感。” 那考河社区党委书记表示,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化 “五步法”,让更多居民成为生态治理的 “主角”,把 “金不换” 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 “南宁样板”,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

阅读量:132 作者:记者,陈思羽,实习生,黎然然 编辑:黎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