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

沃柑园里,农户不再为难以辨别的病虫害而发愁;养猪场内,每头猪都拥有量身定制的“健康餐单”;智能化的分选线上,每一颗水果的甜度都被精准识别……这正是人工智能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拥抱科技浪潮,将AI技术深度植入农业生产,抓住AI赋能生产精准化、风险可控化、链条智能化的三重路径,借助AI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决策、风险防控和全链条优化,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为守护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超300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超190万亩;全市蔬菜(含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3.7%;肉类总产量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同比增长7.2%、禽蛋产量同比增长71.3%;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6%。

AI赋能保收成:从“人眼识别”到“慧眼识灾”

过去,病虫害防治工作高度依赖农技人员和老农人的经验,识别慢、误判多,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如今,AI技术正将这种被动的应对转变为主动的、精准的源头防控:果农只需在手机上登录耘眼微信小程序或耘眼App,点击“专家诊断柑橘黄龙病”专区,拍照上传后,AI即可智能识别柑橘黄龙病,准确率高达95%。不仅如此,果农还可以通过耘眼App免费申请专家“把脉问诊”,获得高效专业的柑橘黄龙病防控服务。

“耘眼App就像专家一样,帮助我们快速识别诊断柑橘黄龙病,效果非常好。”南宁市武鸣区沃柑种植大户苏建权说,因为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防治措施,他的沃柑园去年产量超过7万公斤。

慧云公司运营经理谢芬介绍数字茉莉平台的功能。记者 卢丽婷 摄

耘眼App是由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耘眼AI农技服务平台”,种植户只需将病叶、病果拍照上传,该App便能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快速精准识别病虫害种类,同步推送整套源头防控方案,大幅提升病虫害判断的准确率,缩短从发现病虫害到实施处置的时间,有效遏制病虫害传播,实现AI增强农业抗逆能力,减少损失。

病虫害不止于识别,更在于预警。“南宁市植物保护站通过在全市布设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监测设备、高空灯等智能化病虫害监测设备,保证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科学防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防大于治”的智慧植保模式,正在助力筑牢南宁农业稳产保供的坚实防线。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场(点)19个,配备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监测设备等先进仪器80台(套)。通过智能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结合技术人员田间调查,可以准确预测稻飞虱、二化螟等主要害虫的防治时期,充分提高防控效率。

AI赋能促增长:从“粗放管理”到“精打细算”

在AI技术的深度赋能下,田间地头发生着深刻变革,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以数据和智能为核心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在南宁,AI技术正帮助种养户实现“投入做减法,产出做加法”。

南宁市西乡塘牧原农牧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目前在坛洛镇已投产养殖场7个,年出栏商品猪达46万头,是西乡塘区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

“公司将AI技术应用在生猪的饲养管理上,通过动态营养需求模型分析每一头猪的生长曲线、健康状况和环境参数,为每一头猪定制个性化的饲喂方案,每头育肥猪节省饲料成本约50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这种“一对一”的精准管理,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同时,南宁市西乡塘牧原农牧有限公司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分析猪的步态、眼神、进食姿态等300余项行为指标,实时监测猪群行为异常(如扎堆、腹泻),结合生理数据预判蓝耳病、猪瘟等风险,系统预警响应速度提升至5分钟内,使疾病发生率降低20%—30%,死亡率降低15%—20%。

在种植领域,AI同样大显身手。位于隆安县丁当镇的捷佳润数字果园丁当蓝莓种植基地里,棚顶悬挂植物生长记录仪,藤蔓间缠绕根系生长记录仪,土壤深处埋设数据采集器等,这些遍布蓝莓种植大棚的智能终端编织成一张精密的监测网络,通过每秒数万次的数据采集,把蓝莓生长的“健康密码”实时上传云端,为高品质蓝莓生长构筑起全天候、无死角的数字防线。

在该基地的智控系统控制室,数百个传感器实时回传的土壤、气候数据等在控制器上流转,AI算法飞速运算生成种植的各种指令。“采用多光谱扫描蓝莓生长提取数据,通过AI决策实时调节温湿度和水肥管理,可使水肥利用率提升40%。”基地工作人员王华佳介绍,这意味着用更少的水和肥料,种出了更高产、更优质的蓝莓。

AI赋能提质量:从“统货统销”到“优品优价”

质量是农业的生命线,也是产业增值的关键。AI技术贯穿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助力南宁农产品实现品质的飞跃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在广西起凤橘洲果业有限公司水果分选车间,每一个沃柑都要经过智能分选设备的考验。公司总经理罗增桂介绍,从地头采购回来的沃柑经过初步处理后被送上柑橘智能分选线,机器能根据果实颜色、大小、表面瑕疵、糖度和内损维度进行智能分选分级。

“过去,很多种植户采用好坏一起卖的‘一树统卖’销售模式,价格不高。自从引进智能分选设备,传统的地头统果价销售模式已转变为等级销售模式。”罗增桂说,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沃柑分选线,沃柑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分等分级,按等级结算,实现了“优果卖优价”。

在位于江南区的广西立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几栋现代化的智能鸡舍整齐排列,恒温恒湿系统维持着最佳产蛋环境,蛋鸡的喂料、控温全程由智能环控系统精准调度。

“鸡舒服了,蛋才好。”该基地负责人黄俊荣介绍,这套智能环控系统能自动调节鸡舍的温度和湿度,精准控制通风、降温等设备,为蛋鸡提供最舒适的生长环境;精准的环境调控,不仅有效降低了蛋鸡的疫病发生风险,还提高了蛋鸡的产蛋率和鸡蛋品质。这些高品质鸡蛋常常供不应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87 记者:郭少东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