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入选第四届广西直接融资十大典型案例

近日,经过规范性评选、专业性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兴宁区《探索“投贷结合、投运分离、投成转股”机制,推动科创型企业扬帆出海》案例入选第四届广西直接融资十大典型案例。

企业遇融资困境,兴宁区创新机制破局

南宁霓星为早期科技型企业,专注于高速通勤赛道和摩托车电动化智能化,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公司负责人牟刚引领力帆产品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销售渠道。南宁霓星在其带领下自主研发出汽车级集中式域控平台、数字智能交互系统、多级减震悬挂系统等新技术,取得60余项专利及知识产权成果。

但作为轻资产运营的早期科技型企业,初期的南宁霓星因处于“早”和“小”的阶段而增信措施有限,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针对这一堵点,兴宁区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创新“投贷结合、投运分离、投成转股”机制,在天使轮融资阶段,帮助项目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在A轮融资阶段,通过牵线搭桥帮助项目实现新一轮融资,在A轮融资后,国有平台公司股权依约转化,为后续国有资本退出提供清晰通道与量化依据。

融资成效显著,带动产业与营商环境双升级

在该机制的护航下,南宁霓星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短期内完成产线建设、模具开发与批量投产,实现研发与量产无缝衔接。特别是在项目落地阶段,通过党委督战、部门协同,南宁霓星仅用2个月就完成从落地到投产的全流程,节省了5—6个月的厂房建设时间。2024年,南宁霓星被认定为规上工业主体,2025年,获评第一批广西创新型中小企业,“NAXEON I AM”型摩托车获全球工业设计奥斯卡奖的红点设计大奖,自主品牌“霓星NAXEON”已全面布局海外市场,车型获选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广西主题展“C位”展品、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该机制的成功探索,不仅帮助南宁霓星快速成长,为兴宁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而且对区域产业生态的优化和招商理念、人才队伍的升级带来了长期的溢出效应。以南宁霓星为牵引,兴宁区进一步推进两轮电动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出台《兴宁区关于加快推动两轮电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加大力度招引两轮电动车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电池回收等)优质企业。

蹚出县区级层面风投新路径,模式推广价值凸显

据了解,在“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下,广西区内鲜有类似早期投资先例,特别是由县区级领投、完成A轮等融资直至国有资本退出的先例。该机制为县区级层面参与风投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现实路径,为区内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提供了示范。目前,兴宁区已将该模式复制应用于国内“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光伏用超细银粉项目,项目落地后,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端的突破,助力国内光伏产业链材料自给,入选自治区工信厅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获评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优胜企业。

此外,不仅是针对南宁霓星等早期科技型企业,兴宁区立足科创项目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联合南宁市国资和社会资本成立光速创业投资基金、中科恒邦天使会创业投资基金、新工亚商投资基金、兴南产业投资基金,率先在广西县区级层面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为引入不同阶段的科创项目、逐步集聚科创产业奠定基础,为县区级层面发展科创产业提供有益借鉴。

记者还了解到,兴宁区自2024年起,连续两年举办“昆仑之星”桂籍科技人才创新大赛,对于获奖企业(项目)给予多项扶持政策,还将协助优秀参赛企业(项目)获取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通过一系列举措,兴宁区正在加速融入“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专精特新产业生态正在兴宁加速成型起势。

来源:兴宁区政府

阅读量:33 编辑:黎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