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残疾人事业“十四五”交出暖心答卷:保障更实 服务更优 发展更稳

10月30日,广西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南宁召开。发布会披露,“十四五”期间,广西以政策为基、以服务为桥、以创新为翼,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8万名残疾人纳入返贫监测、11.7万名残疾儿童获康复救助、59.4%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就业,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兜底保障织密网:民生底线越守越牢

“十四五”以来,广西将残疾人保障纳入全区发展大局,构建“防返贫+强救助+优补贴”的兜底体系。全区8万名易返贫致贫残疾人被纳入动态监测,通过“阳光助残基地”“美丽工坊”等载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帮扶残疾人稳定增收14.6万人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扩容:278.13万人次残疾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100多万名残疾人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3万余名残疾人获参保资助;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80元提至90元,惠及111万人次。2021年以来,民政部门累计为符合条件的46万困难残疾人、65万重度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51.85亿元。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超额完成,筹措资金2.11亿元完成5.96万户改造,完成率达115%,直接改善了残疾人居家生活条件。

民政部门同步推进“暖心民政”计划,为58.39万名残疾对象发放救助资金108.86亿元,实施临时救助22.93万人次;推动11.2万户残疾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为5495名残疾人配置辅具,3.1万名精神障碍患者获康复服务,全方位筑牢民生保障防线。

服务提质增福祉:生活品质稳步升级

广西以精准服务破解残疾人生活难题,在就业、康复、教育等领域实现突破。就业帮扶方面,实施“助残就业三年行动”,打造“助残就业 桂在行动”品牌,36.4万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59.4%,较“十三五”末提升7.6个百分点;累计开展1200多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拓展2792个适残岗位,培育11家“美丽工坊”帮扶1300名残疾妇女就业,“阳光助航”项目让残疾大学生连续4年就业率超90%。

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连续4年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纳入民生实事,投入11.6亿元救助11.7万人次残疾儿童,救助率居全国前列;为95.18万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基本康复服务,22.13万名残疾人获辅具适配服务。科技赋能为康复提质,广西成立科技助残创新联盟,研发“智能助盲眼镜”获东盟博览会技术展银奖,“智慧特教”平台服务超60万人次,“乐芽AI生态评估系统”实现孤独症儿童精准康复。

特殊教育资源持续扩容:建成特教学校99所,实现20万人口以上县全覆盖;新建14所特教学校、346间资源教室,累计资助残疾学生4.48万人次;下一步将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建设,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残疾学生招生规模,保障残疾人群体受教育权。

权益保障优环境: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广西从法治、无障碍环境、社会参与三方面,为残疾人构建公平发展环境。法律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22个法律救助协调机构、121个工作站,办理涉残法律援助案件2889件,提供咨询9139人次;法院推出“绿色通道”“无声调解”等12项便民举措,检察机关发布残疾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推动权益保障落地。

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建、改扩建公共建筑、市政道路等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高铁站、地铁站等重点场所全无障碍通行,切实打通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最后一米”。社会助残氛围愈发浓厚:组建4088支助残志愿服务队,开展2万多场次志愿活动;13个集体和个人获“全国自强模范”等国家级荣誉,“八桂助残”品牌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风尚。

下一步,广西将科学编制“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与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事业与全区发展同频共振,让残疾人群体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记者:韦薇

通讯员:蒋寿兰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农春雨

阅读量:66 记者:韦薇 通讯员:蒋寿兰 编辑:李璐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