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非血缘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接连涌现多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善举——南宁“00后”护士以青春热血续写医者担当,桂林两位小伙同日完成“生命火种”的双倍传递,来宾市公职人员跨越十年兑现善意承诺。这些普通人以不同的身份、相同的热忱,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融进生命接力的每一步,让八桂大地的深秋涌动着最温暖的生命暖流。
“00后”白衣天使:以青春热血赴生命之约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小罗手持荣誉证书。(南宁市红十字会供图)
穿上护士服,是守护患者的责任;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延续生命的担当。南宁“00后”小罗作为儿科实习护士,他的日常是在病房里穿梭:为患儿打针、轻声安抚哭闹的孩子、用细致护理缓解患者因病痛的不安。而这份对生命的珍视,早在他第一次挽起衣袖无偿献血时便已萌芽——截至目前,他累计献血11次,献血量达3000ml,是献血站的“常客”。
2024年的一次献血中,听工作人员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能为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小罗没有片刻迟疑,当场多留两管血样,主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能有更多救人的机会,特别有意义。”小罗说。
当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正在儿科病房忙碌的小罗第一时间答应捐献。从高分辨配型到体检准备,他全程积极配合。最终,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21379例、广西第752例、南宁市第230例非血缘捐献者。
“儿科病房的欢声笑语是守护,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接力。”小罗以白衣为甲,让“00后”的蓬勃朝气,成了生命接力中最鲜活的注脚。

刚刚完成捐献的小罗露出开心的笑容。(南宁市红十字会供图)
桂林双份“火种”:同日捐献诠释双倍大爱

两位小伙同一天捐献造血干细胞。(桂林市红十字会供图)
10月下旬,来自桂林市的志愿者莫先生与唐先生同日在同一采集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桂林市首次实现同日两例捐献,两份“生命火种”将跨越山海,为远方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希望。
“00后”年轻小伙莫先生是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受到曾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学姐动员,榜样的力量让他深受触动,便毅然选择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自2021年起,他每年都坚持参加无偿献血。他表示:“人们常常误将捐献血液等同于伤害身体,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希望能以身作则,用自身的经历向身边人进行正确的科普,让大家消除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误解。”正是这份专业的认知与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支撑着他从入库之初便坚定捐献的决心。


捐献成功的莫先生。(桂林市红十字会供图)
唐先生的爱心之旅始于一次家人手术用血时的偶遇,当时恰逢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他被工作人员的讲解所触动,当场申请入库。当工作人员通知他配型成功时,他表示感到了“一种奇妙的缘分和责任”,毫无犹豫地选择了捐献,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希望对方能尽快好起来,享受这个美好世界。”唐先生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最真挚的祝福。

捐献成功的唐先生。(桂林市红十字会供图)
十年“髓”缘:公职人员以坚守兑现生命承诺

曾先生成功捐献。(来宾市红十字会供图)
“工作再忙,能有救人命要紧?”近日,来宾市忻城县公职人员曾先生躺在捐献床上时,这句话成了他最朴素的告白。而这份告白,他已“藏”了整整十年。
2015年11月,曾先生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他主动填写登记表,加入中华骨髓库。“没想过什么时候能配上,只是觉得,万一有机会救人呢?”一张表格、一次签名,在他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十年间,曾先生在基层岗位上忙碌:走村入户调研、处理群众诉求、统筹乡镇工作,日程本永远写得满满当当。2025年8月,来宾市红十字会的一通电话,让这颗“种子”悄然萌芽——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
曾先生爽快答应捐献,立刻协调工作、安排体检。同事们说:“曾哥平时工作从不马虎,但捐献的事,他比谁都上心,再忙都要把时间留出来。”
捐献当天,曾先生的捐献混悬液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跨越十年的“生命之约”终于兑现。

来宾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覃彦梅(左一),救助救护部部长黄晓梅(右一)在采集室慰问曾先生。(来宾市红十字会供图)
记者:韦薇
通讯员:杨桢 易淑媛 赵齐 黄吉宁 温闻 陈永顺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罗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