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创新机制精准解决融资堵点,让科创种子长成产业大树

“才两年多!从生产线破土到产品闪耀进摩博会、广交会、米兰车展,再到远销欧美,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10月30日,站在南宁霓星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厂的流水线旁,董事长牟刚摩挲着斩获红点设计大奖的“NAXEON I AM”电动智能摩托车,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激动。

摄影/摄像/剪辑记者 陈思羽

此刻,工人正将“NAXEON I AM”的核心部件组装到位,这款车的智能化设计感满满:人靠近时车身自动解锁,骑上车座椅自动感应;仪表盘上的智能化界面清晰跳动,导航路线精准投射,车头的摄像头实时记录行车画面;车载系统播放着动感音乐,车侧的灯光秀彩带随节奏变换……

这款征服国际市场的“广西智造”,背后藏着南宁市兴宁区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的“金钥匙”——“投贷结合、投运分离、投成转股”机制,该机制10月成功获评第四届广西直接融资十大典型案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兴宁区推动长期资本投向关键技术领域,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的实践,正是对“十五五”要解堵点的精准回应。

时间倒回2023年初,南宁霓星陷入了“怀揣宝贝找不着路”的窘境。团队攥着60余项摩托车电动化、智能化专利,却因“轻资产、没抵押”的硬伤,在银行信贷的大门前屡屡碰壁。“图纸和生产线方案都定了,购买设备资金不足,眼睁睁看着海外订单飘走。”牟刚至今还记得那段焦灼的日子,而这也是不少早期科创企业“有技术难落地”的共同困境。

关键时刻,兴宁区伸出了“援手”。该城区通过组织专班,一次次蹲点企业调研,反复琢磨破解之策,最终创新出“三投”机制:在天使轮融资阶段,帮企业拿到首笔银行信贷,解了“燃眉之急”;在A轮融资阶段,牵线社会资本注入,给企业“添了底气”;企业步入正轨后,国有资本按约定平稳转股,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

更让人暖心的是兴宁区的“加速度”!为了让项目早投产、早见效,城区专班把工信、发改、园区等部门拧成一股绳,从厂房选址、消防审批到电力接入,全程“一站式”跑腿代办。原本要七八个月的筹备期,被硬生生压缩到两个月。

在政策与服务的双重加持下,南宁霓星早已“脱胎换骨”。2024年,企业跻身规上工业企业,2025年获评第一批广西创新型中小企业,自主品牌“霓星NAXEON”远销欧美等海外市场。“2024年一个多月的海外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到1.5亿元。”该公司企管总监蔡春丽自豪地说。

“前后近亿元的融资,这不是简单给钱,是给企业搭了个‘融资阶梯’,让科创种子长成产业大树。”兴宁区政府党组成员、工信局局长孙晓梅的话,道出了机制的核心——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科创最需要的地方。以南宁霓星为起点,兴宁区趁热打铁出台两轮电动车产业发展措施,大力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我们要在5年内,打造一个产值超30亿元的两轮电动车产业集群!”孙晓梅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而这把“金钥匙”还在解锁更多可能。在光伏用超细银粉项目中,兴宁区复制“三投”机制,助力企业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落地,产品一举填补国内空白,入选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总规模超10亿元的4只产业基金先后设立,“三投”机制覆盖企业初创到成熟全周期,为科创发展持续积蓄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破解一家企业的困境,到点亮一个产业的未来,再延伸到其他高新产业,兴宁区妙用“三投”机制,为科创企业插上了“腾飞之翼”,这既是南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更印证了政策沃土对科创种子的滋养之力——“十五五”的美好蓝图,正在这样一个个精准务实的实践中,慢慢照进现实。

记者:潘登 陈思羽

通讯员:林蔚蔚 马阳斌

阅读量:0 记者:潘登 陈思羽 通讯员:林蔚蔚 马阳斌 编辑:黎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