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消委会发布2025年 “双十一” 消费提示 提醒市民理性购物

一年一度“双十一” 消费热潮将至,广大消费者与商家共同迎来这一消费盛宴,但在这场狂欢进行的同时,一些消费者会因各种消费纠纷导致购物体验不佳。11月4日,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称广西消委会)结合本地消费特点与历年投诉数据,提醒广大消费者筑牢消费防线,做到理性购物、依法维权,避开各类消费陷阱。

理性规划拒绝盲目囤货

广西消委会提醒,面对满减、秒杀、直播带货等密集促销,消费者需坚守“超出预算不购买、不为凑单乱下单”原则,尤其警惕直播中“限时抢”“库存告急”等话术诱导。结合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选购大宗商品时,建议提前确认广西本地补贴申请流程与资质要求,避免因信息不全错失优惠。针对广西潮湿气候,化妆品、食品、纸质家居用品等易受潮变质商品,切勿过度囤货;临近年底节庆,也需理性控制礼盒类商品采购量,防范临期浪费或闲置风险。

甄别平台警惕低价猫腻

在消费时,应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大型电商平台或广西本土知名商超线上渠道,仔细核查商家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远离社交平台陌生链接、小众App 及 “朋友圈微商” 的低价推销。下单前通过平台比价功能或第三方工具查询商品近30天价格走势,识破“先涨后降”套路,明确红包、优惠券的使用门槛与有效期。特别注意两类本地高发陷阱:一是车用燃料领域“新能源动力液”“高效节油剂”等伪新能源产品,实为甲醇调和品,易腐蚀发动机、引发故障,切勿轻信线下推销;二是生鲜电商平台的“低价热带水果”“特价螺蛳粉”,需确认冷链运输资质与生产日期,避免购买变质或临期商品。

谨慎支付保障交易安全

预售商品需清晰区分“定金” 与 “订金”。“定金”具有担保性质,通常不予退还,支付前务必确认商品规格、尺寸及自身需求;“订金”可协商退还,建议在订单备注中明确约定。支付时拒绝商家“私下转账享优惠”的要求,全程通过平台第三方担保交易,不向陌生账户转账,不泄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及身份证信息。农村地区消费者需警惕“线下扫码下单”“代客抢购”等服务,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订单异常或资金损失;使用分期支付时,需看清分期利率、手续费及总还款金额,避免过度负债。

规范收存筑牢维权基础

消费者在收货时务必当面核验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商品规格与订单是否一致、赠品是否齐全,生鲜商品需检查新鲜度,家电类商品需核对型号、序列号及保修卡。发现问题及时拍照、录像留存证据,拒绝签收并联系商家协商。妥善保存订单截图、聊天记录、发票或电子购物凭证,保质期较短的商品建议额外留存购买日期凭证。若遇商家推诿、拖延处理,可优先通过平台投诉通道维权,协商无果后拨打12315、12345 热线,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 315 平台”提交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苏昭宇

通讯员:李佩霞

编辑:宁玉桦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21 记者:苏昭宇 通讯员:李佩霞 编辑:宁玉桦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