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启动了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直指“黑救护”沉疴,为规范救护车管理按下“快进键”。
当患者家属被迫接受“黑救护”坐地起价,当跨区域转运被索取“天价”费用,救护车这一“生命转运线”已沦为牟利的工具。当前,救护车管理面临多重弊端:在供给端,正规救护车资源匹配失衡,公立医院车辆受限于规定无法承接非急救转运,形成巨大需求缺口;在监管端,由于车辆可能跨省运营,不同地区监管标准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地区存在监管缺位现象;在信息端,“黑救护”仅靠改装外观即可伪装,公众无法辨别,这些设备简陋、人员无资质的车辆不仅坐地起价,更可能延误救治。因此,优化正规医疗转运服务机制、整治“黑救护”刻不容缓。
此次整治通过健全制度、加装定位、完善信息化,构建起车辆配置、运营调度全链条监管体系。值得关注的是,通知提出在全国救护车动态数据库基础上开通公开查询功能,车辆喷涂二维码供公众查验资质,让公众成为“移动监督员”,实现专业监管与社会监督结合,使“黑救护”无处遁形。而整治也将带来三重成效:对患者而言,生命转运安全与权益获得制度保障,避免“病急乱投医”;对行业而言,清查与规范并举能遏制正规救护车违规操作,斩断利益链;对社会而言,公众对医疗转运系统的信任度得到提升,将间接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效率。
当然,整治需要见成效,还需深化整治需构建“疏堵结合、长效监管”体系。制度上,应加快完善行业标准,明确非急救转运准入规则与服务规范,通过增配救护车、拓展服务网络填补供需缺口;技术上,升级全国救护车动态数据库,实现与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数据互通共享,对轨迹异常、资质不符车辆自动预警;监督上,激活社会共治,依托二维码溯源、查询平台完善投诉举报机制;执法上,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明确非法改装、坐地起价等行为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救护车关乎生命安全,不容乱象滋扰。此次六部门联合整治“黑救护”既是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对生命尊严的郑重守护。彻底铲除“黑救护”,既需执法部门坚决行动,也需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期待通过整治,以制度完善堵住漏洞、以技术赋能提升效能、以社会共治凝聚合力,让每一辆救护车都成为守护生命的可靠力量,让每一个生命在危急时刻都能得到尊重与保障。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