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谢英利(右)为70岁母亲蓝美玲擦泪水。梁乾胜 摄
“女儿,我们永远在一起。”11月3日,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岭合村,70岁的蓝美玲拿着一把篦梳,一遍遍为女儿谢英利梳着头,仿佛要将失散33年的亏欠与疼爱,尽数弥补。
“妈妈,我们再也不分离。”谢英利带着哭腔的回答,让蓝美玲红了眼眶。这一声“妈妈”,她们都等了太久。
1992年,12岁的谢英利与表姐去福建后与家人失联。蓝美玲想尽了所有办法,都没有女儿的任何消息。年复一年,思念让“青丝”变白发,丈夫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而她改嫁后仍未放弃寻女,“夜里做梦都在喊她的名字,盼着有生之年能再相见。”
春节的鞭炮声年年响起,她总倚在门口望向远处的岔路。

女儿谢英利(右)为70岁母亲蓝美玲牵着手回家。何凝 摄
直到2012年1月6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向。宾阳县黎明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在黎塘镇欧阳村救助了一名无法正常沟通的流浪女子——正是谢英利。3天后,她成为宾阳县救助服务中心的一名救助对象。
“她刚来时不说话,眼神飘忽,怕人靠近。”宾阳县精神病医院副院长韦素霞仍记得13年前初见谢英利的情景。医院为她制定了系统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每天陪她聊天、做简单手工、练习生活技能。在精心治疗与康复活动中,谢英利尘封的内心逐渐打开。
同时,为帮谢英利寻亲,宾阳县救助服务中心多次前往医院探望、沟通,先后辗转南宁市马山县、横州市马山镇实地核查。从发布寻亲公告到开展DNA数据比对,再到启用人脸识别技术,能尝试的方法都试了个遍,可每次燃起的希望,最终都因线索中断而落空。
即便寻亲之路屡屡受挫,救助工作者对谢英利的关怀和帮助却从未中断——2018年11月,为她办理安置落户手续,取名“李美芳”;2020年6月,将其纳入特困人员保障范围……
在医护人员、救助工作者的精心照料下,谢英利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脸上也渐渐有了久违的笑容,拼凑起家的记忆。
2025年,宾阳县通过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整合公安、民政、医院、社工组织等多方资源,推动社会力量+专业化服务开展寻亲行动,为失散家庭搭建团圆桥梁。
10月15日,广西救助服务指导中心与德善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联合寻亲团队再次来到医院,在与谢英利深入沟通中,捕捉到其户籍及家属相关关键信息。当“武宁、公番村、贵州”几个关键词从她口中模糊地说出时,团队立即用手机展开地图检索。
“贵州没有对应的村镇,扩大范围后发现,武鸣区两江镇有个公番村!”南宁市德善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冯铃倩说,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振奋不已。
线索迅速传到武鸣区救助站。该站副站长谢爱明根据线索4次进村入屯,逐户核查。两天时间,她对照户籍、询问左邻右舍、核验失散细节,最终确认,“谢英利,就是蓝美玲的女儿!”
10月30日,一个阴雨蒙蒙的上午,蓝美玲走进宾阳县精神病医院。她盯着谢英利的脸庞,伸手一把抱住女儿,抚摸着她的手背。攒半生的思念,化作止不住的泪水。“女儿,妈妈带你回家!”这一句颤抖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雨丝轻柔地落下,蓝美玲紧紧握着谢英利的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家门口的瓜蔓已结出了瓜。邻里围上来,有人递来水果,有人搬来凳子。母女并肩坐下,蓝美玲拿起那把篦梳,轻轻梳过女儿额前的发。团圆了,妈妈、姐姐、弟弟和妹妹们全聚在家中,在饭桌上,谢英利眼中含着泪,嘴角却带着笑——
离开了33年的家,在13年的温情守护以及无数双温暖手臂的托举下,终于抵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