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十一”购物热潮的到来和科技手段的升级,诈骗分子也蠢蠢欲动,可能通过电话短信、线下包裹、AI技术等多重手段设置陷阱。为提升市民防范意识,11月5日,南宁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刑侦大队民警针对近期外地发生的诈骗引流手段、“双十一”购物骗局及AI理财陷阱进行专业解析,呼吁群众牢记反诈要点,守护财产安全。
诈骗引流手段层出不穷 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当前诈骗引流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据民警陆泓宇介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电话短信引流是最常见的方式,诈骗分子通常使用五类号码:95开头的号码、00或+开头的境外号码、400开头的企业客服号码、106开头的短信端口类号码以及不显示所在地的电话号码。这些号码往往伴随着精心设计的“高仿”链接,如“ETC已停用”“积分清零”“快递丢失理赔”等,目的就是诱导点击链接,进而获取通讯录、银行账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线上引流则更具隐蔽性。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广泛发布“投资理财”“高薪兼职”等诱人信息,逐步引诱受害人加入所谓的“投资群”“兼职群”。这种诈骗手段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诈骗分子往往会花费数月时间进行感情铺垫,待受害人放松警惕时实施诈骗。
线下引流利用人们的日常活动设局。有时市民会收到装有水杯、雨伞等生活用品的陌生快递,并附有印制二维码的卡片或宣传单,诱导扫码添加“福利官”微信。在街头也常出现移动摊位,以免费领取抽纸、鸡蛋等物品为诱饵要求扫码。这些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受害人引流到诈骗群或虚假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群聊中往往500人里有499人都是骗子伪装的“托”,一旦降低戒备心,极易误入陷阱。
牢记“三不一多”反诈口诀: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双十一”购物陷阱需警惕 官方核实是关键
“双十一”购物活动期间,各类诈骗套路也随之而来。民警特别提醒消费者警惕三种常见骗局。
客服退款诈骗是典型手段之一。诈骗分子会冒充店铺客服,准确报出受害人的订单号、收货地址等信息,以“包裹丢失”为由指导在指定网址填写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警方强调,正规网购退款都是直接返款原支付渠道,不需要绕开平台操作。接到“客服”来电,务必到官方平台或联系商家核实。
幸运中奖骗局利用人们的侥幸心理。骗子以回馈客户名义通知“中奖”,诱导登录指定网站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或以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名义要求转账。警方提醒,收到此类信息要仔细甄别,向官方核实求证,不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要轻易转账汇款。
陌生快递骗局近年来频发。受害人会收到快递取件异常短信,回拨短信内的号码后,对方以快递丢失可申请理赔为由,进一步谎称误开通“抖音月付”“百万保障服务”等,诱导下载指定App实施诈骗。警方建议,如收到包裹取件或异常短信,务必通过官方App或向购物平台客服核实情况,切勿轻易回拨短信内的陌生号码。
记住防诈要点:不轻信、不点击、不转账,多核实,才能守护钱包安全,快快乐乐下单。
AI骗术瞄准老年群体 识破漏洞守护养老钱
随着科技发展,诈骗分子开始利用AI技术实施精准诈骗。民警指出,这种新型骗术特别针对老年人群体,危害性极大。
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的认知空白和对“权威信息”的信任心理,通过AI技术打造虚拟“理财经理”,在各网络平台向老年人推送“养老理财秘籍”。这些“理财经理”能够分析经济走势、展示高额收益曲线,甚至进行视频互动,迷惑性极强,很容易使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受骗。
诈骗分子以“免费理财规划”“AI智能选股”为噱头,诱导老年人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家庭财务状况等信息,并要求下载虚假理财App进行充值。一旦投入大量资金,骗子就会以“账户异常”“需缴保证金”等为由冻结账户,最后卷钱消失。
市民黄阿姨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她接到自称某金融平台“理财经理”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其身份信息和理财习惯,称其存款“收益缩水”,强烈推荐“AI理财产品”。通过伪造银行流水、投资者获益感谢视频等“成功案例”获取信任后,又发送“中国银保监会监制”的虚假文件,谎称是“银发群体专属AI理财扶持项目”。在对方远程操控下,黄阿姨将23万元转入指定账户,次日无法联系对方才报警。
警方提出三点重要提醒:首先,凡是声称“高收益零风险”“稳赚不赔”的理财均为诈骗。其次,AI生成内容存在可识别的漏洞,包括人物手指数量异常、衣物褶皱不自然、背景边缘模糊,尤其在直播或视频中,口型与声音延迟,基本可确定为合成内容。最后,不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非官方App。防范AI陷阱既需要老年人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也离不开家庭的陪伴协助。
记者:韦薇
通讯员:石征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李斯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