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南宁市市场监管局12315中心发布今年第10号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双十一”购物消费需理性,注意防范消费陷阱。
辨清价格迷局,莫被优惠“套路”。近年来,“先涨后降”“大数据杀熟”“价保虚设”等价格陷阱仍是消费投诉焦点。部分商家通过抬高预售基准价、模糊满减规则、对新老用户差异化定价等方式制造优惠假象,甚至出现“预售价高于现货价”的反常现象。12315中心提醒消费者,下单前通过平台价格历史查询功能,比对商品近30天实际成交价,警惕虚假打折。消费者可以更换账号或开启“无痕模式”比对价格,若发现同款商品价差明显,及时截图留存证据,可向平台或监管部门投诉。购物时,优先选择“价保30天”商品,明确价保适用范围与退差流程,遇降价时要求平台自动退差,拒不履约可凭规则截图索赔。
慎付预售定金,防范退款“踩雷”。预付定金仍是2025年“双十一”主流营销方式,但“定金不退”“尾款涨价”“混淆定金与订金概念”等问题频发。12315中心提醒消费者,缴纳定金前,重点确认尾款支付时限、退款条件及商品是否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对“特价商品不支持退换”等不合理条款坚决拒绝。消费者与商家就定金退还、售后保障等达成的约定,需通过截图、录音等方式留存凭证。若遇系统故障导致无法付款或订单被无故取消,立即联系平台客服并取证,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关注直播消费,避开诱导“陷阱”。直播带货已成为消费主渠道,但虚假宣传、质次价高、私域乱象等问题凸显,尤其部分主播通过“限时秒杀”“卖惨剧本”诱导消费,甚至专门“围猎”老年群体。12315中心提醒消费者,要注意选择资质齐全的平台及信誉良好的主播,购买食品、化妆品等重点监管品类时,务必核查来源资质与质检报告。对直播话术、商品宣传页面全程录屏,保存支付凭证、物流信息等,避免因“口说无凭”导致维权受阻。同时,需警惕“私下转账”“脱离平台交易”等诱导,对“绝对有效”“不买就亏”等夸大宣传保持理性。
紧盯售后权益,明晰责任范畴。“双十一”促销期间,赠品售后缺失、换货补差价纠纷、售后条款模糊等问题频发,12315中心提醒消费者下单前要仔细核查售后规则,明确退换货期限是否符合“七天无理由退货”要求、商品质保范围是否涵盖核心部件、运费承担主体是否合理,尤其要知晓赠品适用“三包”规定,商家不得设置“退回主商品才处理赠品问题”的不合理条件;消费者要妥善保存订单截图(含商品信息、售后承诺)、客服聊天记录、质量检测报告,接收家电、数码等贵重商品时,拆包全程录制视频,留存商品外观、配件完整性等关键证据;申请退换货或维修后,定期查看平台处理进度,遇商家拖延审核、逾期反馈等情况,及时向平台投诉,要求介入督促履约。
此外,12315中心还提醒广大消费者,“双十一”期间,若遇到消费纠纷,优先选择与商家协商,商家若推诿,尽快向平台客服反映,并留存客服处理意见与沟通记录;还可选择“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或拨打热线12345等方式进行投诉举报。
记者:杨玲
通讯员:熊至娟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罗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