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不负时代——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以融合之力讲好新时代南宁故事

记者,记着。他们记录着时代变迁,关注着民生冷暖,也铭记着出发时的初心与使命。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南宁市融媒体中心3名记者“露脸”,回望来路,讲述媒体人始终奋战在一线,以拼搏诠释担当,用创新锤炼精品,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持续讲好有温度、有力量的南宁故事。

坚守初心 冲锋在前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南宁接连面临两次洪峰考验。南宁市融媒体中心闻“汛”而动,全平台开设“全力确保洪峰安全过境”“众志成城 全力打好洪水防御主动仗”等专题专栏,一线记者们向险而行、冲锋在前,让主流媒体的声音成为风雨中的坚实守护。

从业11年的李琴是南宁融媒运营专班记者,参与过许多重大报道,今年10月初的抗洪报道让她尤为难忘。10月1日,李琴和同事率先在南宁融媒视频号发布短视频《邕江水位持续上涨,请不要逗留不要靠近》,并在南宁融媒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总阅读量超过80万,成为全市首条大范围传播的汛情警示信息。10月3日晚,李琴和同事紧盯各部门工作群传来的实时数据,直至4日凌晨3时30分确认邕江出现76.35米洪峰,他们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短视频的剪辑和多平台推送。“我们快1秒,权威信息就比谣言和猜疑跑得快一步,市民就能多一分安心。”李琴说。

俯身守正 赋能创新

每年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南宁媒体人新闻报道工作的“重头戏”。今年东博会期间,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报道频频出新出彩,亮点纷呈。开幕式当天,李琴和同事围绕在东博会上精彩亮相的“广西制造”AI眼镜,展开“首发+解读+科普+体验”的组合报道。李琴撰写的评论《没带讲稿?“戴了”》成为全区首篇相关时评,该篇评论在南宁融媒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点击量达2.1万。李琴深刻体会到,只有日常做足积累,在关键时刻才能打赢每一场新闻传播“首战”。

时政报道专班记者韦静有着多年的东博会报道经验。今年东博会,她与同事组建跨部门报道团队,开展扎实的报道工作:深度策划、多方求证、精炼文本,在会后推出深度报道《一场会,一座城,一张AI新名片》,用严谨、精准的语言,把“南A中心”“人工智能专馆”等硬核概念,与南宁的区位优势、产业未来有机串联,最终形成一篇有思想、有分量的作品,得到广泛传播。

“无论媒介如何变迁,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对议题的设置能力、对文本的锤炼功夫,始终是记者的核心优势。”韦静表示,未来她将扎根绿城南宁,用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讲述好南宁故事,传递好南宁声音。

全媒转型 提质增效

在媒体融合时代,“跑新闻”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民生报道专班记者周圆曦深入一线跟进抢险救援报道。

10月9日上午,周圆曦来到北大桥二坑口附近采访,用无人机拍下了抢险队伍筑起人墙、运送沙袋、加固河堤的抢险救援现场。画面中,一边是汹涌的江水,一边是紧张的抢险现场。周圆曦立即在现场快速编辑素材,发给后方团队在新闻夜班抖音号发布,视频作品浏览量达600万。“600万不仅是一个数字,也是当时稳定人心、增加信心的力量。”周圆曦说。

“新闻是用脚力跑出来的。遇上突发事件和好的新闻线索,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我都要去追现场。”如今,周圆曦已从一名摄像记者转型为“能拍、能写、能剪”的全媒体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抓细节、抓现场、抓故事,从小切口突出大主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把新闻写在南宁的土地上,还要把故事写进群众的心里,展现更多鲜活的民生故事,传播更暖的民生温度。”周圆曦表示。

从文字到影像,从纸端到云端,从单一报道到全媒体方式呈现,变的是技术与平台,不变的是那份初心和使命。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怀揣光芒。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将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专业与坚守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闻答卷。

记者:廖欣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黄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627 记者:廖欣​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