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有了首个“AI+”虚拟棚拍影视基地

从豪门婚恋到复仇逆袭,从古装剧到现代戏,近年来,微短剧“异军突起”,以小体量、快节奏、强反转等特点,满足了部分观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也以“低门槛、高回报”为影视行业带来新的流量增长点。

中泰合拍微短剧《萨瓦迪卡·泰境奇缘》在北投明月荟影视基地杀青。

日前,中泰合拍微短剧《萨瓦迪卡·泰境奇缘》在北投明月荟影视基地杀青。据悉,这是南宁首个“AI+”虚拟棚拍影视基地,将深度串联多元业态构建“文化—旅游—体育—商业”四维融合的产业生态,助力广西“AI+短剧+出海”。

探索 打造“AI+”虚拟棚拍影视基地 助力广西“AI+短剧+出海”

日前,中泰合拍微短剧《萨瓦迪卡·泰境奇缘》在北投明月荟影视基地杀青,主创团队与中泰影视界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跨国文化合作短剧项目。

该剧以“AI解密+悬疑爱情”为核心叙事,通过中国考古学家与泰国民俗学者联合破解千年密码的故事主线,艺术化呈现中泰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拍摄过程中,剧集深度融合AI技术应用,依托北投明月荟影视基地的技术支撑,通过虚拟场景生成、文物密码数字化破解等创新手法,生动展现中泰数字经济合作的探索成果,为“数字丝路”建设注入鲜活文化动能。

据悉,这是南宁首个“AI+”虚拟棚拍影视基地。剧组还辗转广西桂林、泰国曼谷等地取景,将壮锦图腾、泰丝工艺等传统元素与数字经济创新技术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经贸”的跨产业合作新范式。

北投明月荟影视基地是南宁首个“AI+”虚拟棚拍影视基地。

广西北投明月湖商业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文峰介绍,公司将抓住中国微短剧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持续加大对北投明月荟影视基地的支持力度,优化运营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引入优质影视产业链资源,深度串联多元业态构建“文化—旅游—体育—商业”四维融合的产业生态,助力广西“AI+短剧+出海”。

优势 南宁短剧发展空间广阔 具备打造爆款剧的潜力

微短剧《夜玲珑》今年7月在南宁开拍,在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三街两巷”、广西体育中心等多个景区和地标取景拍摄;微短剧《不期而遇》入选自治区广电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行动”计划扶持作品,在南宁市青秀区古岳文化艺术村、唐樾青山·东方源林项目、龙湖天街商圈等地取景拍摄……近年来,微短剧拍摄制作团队纷纷把拍摄地点瞄准南宁,让更多投资者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当前,微短剧作为影视领域的新风口,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与思考。近日,多位广西本土的影视导演、演员等从业者分享了他们对微短剧现状与未来的见解,揭示了其作为时代产物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

广西知名青年演员王裕华从本地实践出发,分析了南宁文旅短剧迅猛发展的五大优势:一、五象新区等区域的现代化建筑成为时尚热剧新取景地;二、城市兼容性强,从“三街两巷”的古色古香到东盟商务区的异域风情,为“穿越”等剧情提供了丰富场景;三、本地演员市场性价比高,配合默契;四、气候适宜,四季皆宜拍摄;五、政府扶持政策有力,吸引了大量外地剧组。

电影电视导演、影视特效导演蒙天创也认为,广西特别是南宁短剧发展空间广阔,经过努力,推出爆款剧“很有可能”。他的团队正筹备一部中越跨国题材短剧。随着市场走向“精品路线”,他们擅长的影视特效将助力打造优质短剧。

建议 优质内容为根创新为翼探索“短剧+”跨界融合

微短剧正处于从“流量野蛮生长”到“价值精耕细作”的关键转型期,作为新业态,发展潜力巨大。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升级,市场呼唤更多制作精良、立意深远的真诚之作。

南宁知名电影导演卢精用表示,微短剧是适应碎片化传播需求的阶段性产物。他执导的国家安全题材微短剧《静海》广受好评,印证了他的观点:短剧的成功离不开明快的节奏和成熟的悬疑反转套路,但根本出路在于剧情本身的价值,而非猎奇片名或低俗噱头。他强调,在满足甲方正向宣传诉求中实现社会价值,是创作者的重要使命。

卢精用坦言,微短剧门槛较低,但打造“出圈精品”实属不易,当前市场的盲从跟风无疑是条死胡同。内容为王是根本,精品化与跨界融合是未来出路。

电影人荣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市场中出现了部分“毁三观的垃圾产品”,格调不高,值得警惕,并呼吁“短剧应保持正能量,对青年起到鼓舞作用”。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寿平认为,针对当前存在的乱象与机遇,行业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内容上,需从“博眼球”到“入人心”,制作端必须摒弃低俗套路,锚定价值与差异。类似“霸总爱上捡垃圾的我”等悬浮剧情是流量短视行为,创作应扎根现实,聚焦职场、乡村振兴等真实主题,传递正向价值观;应追求“短而精”,充分利用“三街两巷”等优质取景地,将地标风貌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叙事氛围,提升作品美学品位。

产业上,需从“单一变现”到“生态共赢”,行业应积极探索“短剧+”的无限可能,如“+城市品牌”“+地方特产”“+文化传承”等。这不仅能摆脱对单纯用户充值的依赖,而且能将短剧的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与城市影响力,实现内容、商业与地方发展的多赢。

监管与自律上,需设立“红绿灯”与“示范田”,行业协会制定创作指南,明确低俗、违俗红线,建立全流程审核与优质作品表彰机制;监管部门要强化审核,对“三观尽毁”作品零容忍,简化优质内容备案,对创新模式给予政策扶持。

微短剧行业的未来在于构建健康生态,唯有以优质内容为根,以创新模式为翼,在有效规约下发展,微短剧方能摆脱“毁三观”的标签,成长为真正具有长期生命力的文化新业态。

记者:李宗文 凌剑伊 宋延康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19 图片:宋延康 记者:李宗文 凌剑伊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