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六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暨2025广西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在南宁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与新路径”主题,共商民族地区信息传播高质量发展大计,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名誉理事长郑保卫教授以《情怀·责任·担当·奉献——我与论坛16年》为题,回顾了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成长足迹与发展历程。他还分享了深入民族地区研究与调研的实践经验等,强调要加强与民族地区高校、媒体等的合作,将民族治理经验与理论研究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南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松涛表示,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进一步凝聚学术共识、推动跨界合作,助力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为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与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长赵曙光表示,民族地区信息传播既要守“各美其美”之根,更要达“美美与共”之境,既要讲好传统风情故事,更要讲好现代化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故事。
第十六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共设7场主旨报告和8个平行分论坛。主旨报告中,专家学者聚焦民族边疆地区创新发展传播学、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AI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与实践探索等议题作报告。平行分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机制与文化认同构建”等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形成了一批前瞻性、原创性、落地性的研究成果与创意作品。
同步进行的2025年广西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下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前沿议题,进一步推动广西新闻传播新生力量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
通讯员:林芊澍 李志滨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罗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