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诗人”王计兵:扎根的人,不需要花朵来证明

南宁的11月,温暖如春。11月9日,因诗歌而为人熟知的“外卖诗人”王计兵,现身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他穿着朴素,言谈间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憨厚,甚至初次见面会让人觉得有些过于朴实。然而,当对话深入,你会清晰地感知到,在这平凡的模样下,蕴藏着强大的、执着的内心,以及一份历经生活打磨后的睿智与通达。

“外卖诗人”王计兵。

皮肤的色差与不变的根

“王老师,您现在还去送外卖吗?”面对这个问题,王计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很自然地撸起袖子,将手臂伸到记者面前。一道清晰的肤色分界线赫然呈现:小臂是风吹日晒的黝黑,上臂则是被短袖遮盖的原本肤色。“你看我的皮肤。”他说,“因为我们刚换下短袖——这是送外卖晒的,这是被短袖遮盖的”这个无声的动作,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他与这份职业的联结。

即便因《诗刊》和央视春晚而广为人知,王计兵依然奔跑在送外卖的路上。他坦言,如今送外卖的经济收益已“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种状态让他生活更轻松,也让他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份工作。他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一个细节:前几日拍纪录片,他自信能25秒跑上6楼,第一次却跑了29秒。他不服气,反复尝试,最终如愿。“当天在昆山,我穿着线裤,还一直找借口说线裤影响了我发挥。”他哈哈大笑,“但最终,我还是做到了”那份对生活的较真与赤诚,扑面而来。

王计兵在平陆运河采风。

“我们更大的使命在扎根,而非花朵”

从外卖员到诗人,王计兵被视为“素人写作”的代表性人物。谈及此,他显得清醒而深刻。

“我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王计兵认为,素人写作的提倡,打破了写作与普通生活之间的隔阂,让文学真正融入了“百姓人家”。“我常想,当文化元素、诗词歌赋能像柴米油盐一样融入日常生活时,这些缩小的事物反而会大量提升我们对生命的感知。”

然而,盛名之下,他警惕的是“出道即巅峰”的陷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高光时刻可能会逐渐减弱,甚至销声匿迹。”他在很多场合强调:“不要让素人写作降低我们对文学追求的高度。我们要继续往上走。”

对于“文学改变命运”这个经典命题,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从来没有写作改变命运的想法。”他更愿意将写作视为内心力量的源泉。

“其实我们生命更大的使命在扎根,而非花朵。”他用诗意的语言阐述着自己的信念,“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开花,但是扎根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我们开始扎根,像一棵一棵的草,有着生命的韧劲;我们连成一片,形成了草原,这叫辽阔。我们因普通而不凡”这番话语,道出了他沉静力量的来源——写作于他,不是通往名利的阶梯,而是生命扎根的土壤。

王计兵在南宁国际诗歌周采风中。

守住“精气神”,让生命充满弹性

如今的王计兵,写作已获得家人的全力支持,他们的态度较以往“彻底扭转”。“写作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家最大的事情,它高度统一了我们家庭的兴趣爱好,成了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状态是我渴望已久的,让我感到特别幸福。”

谈及通过《诗刊》与春晚等不同平台被认知的差异,他感受到了鞭策。“当年上了春晚之后,大家用‘春晚诗人’替代‘外卖诗人’的时候,对你的文学要求是提高的。”这促使他不断自我鞭策,“把文学往高处走,不要让喜欢你的人失望。”创作也因此进入喷发期,他已出版5本诗集,未来还有多部作品计划。

第一次来到被称为“绿城”的南宁,王计兵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期待着这里的“绿”,甚至在路上就不停地打听路边笔直树木的名字。他始终相信,“用最朴素的意象,才能抓住读者,因为朴素的意象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

采访结束时,记者想起他谈及民间足球赛事“村超”时的话,那或许正是他人生哲学的写照:“其实人生也像一场球赛,我们守住自己内心的精气神,生命就会充满弹性。我们不会在意这个赛场的高度有多高,但是我们会让自己充满弹性。”

这位“外卖诗人”用他的行动与思考告诉人们:真正的写作,源于最深处的生活;真正的强大,是扎根于平凡,却从不停止向上生长。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首关于“扎根”与“辽阔”的诗。

记者:李宗文/文 宋延康/图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宁玉桦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罗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20 图片:宋延康 记者:李宗文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宁玉桦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