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开栏语

五载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

当时光的卷轴展开至“十四五”收官之际,一份属于南宁的壮丽答卷正徐徐铺陈。这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我们破浪前行,在破茧蝶变中淬炼新生;这是乘风破浪的五年,我们向海图强,在开放大潮中挺立潮头;这是砥砺前行的五年,我们稳扎稳打,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即日起,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辉煌‘十四五’·南宁答卷”专栏,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征程,见证这座城市如何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如何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中展现首府作为、作出首府贡献。

在青秀区新竹街道新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排练合唱《新康定情歌》。记者 吴潇 摄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南宁市,处处可见暖心场景:社区里老人排练歌声飞扬,长者饭堂饭菜飘香,智慧设备守护独居老人安全……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从愿景照进现实,涌现出一批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先进模范。

社区成为“幸福家园”

托起多彩夕阳红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呦……”清晨,青秀区新竹街道新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传来阵阵歌声,数十名老人正在排练《新康定情歌》,有人手持口琴伴奏,其他人分声部合唱,指挥老师轻轻打着拍子。

“我在新竹社区居住了30多年,每月10日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日,志愿者为我们义诊、免费理发,每周还有家庭医生坐诊,特别好。”74岁的朱桂兰笑着说。

作为获评2025年全国“敬老文明号”的单位,新竹社区探索出许多贴心的服务模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覃毓宁介绍:“我们建立了健康守护圈,家庭医生每周定期来社区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诊疗,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上门服务。今年截至10月底,累计810人次在社区接受医疗服务,41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持续享受专属上门服务。此外,我们还开设长者饭堂、推行助浴服务,提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特色服务。”

更让老人惊喜的是,社区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社区打造了人工智能服务馆,配备体质监测仪、陪伴机器人等设备,让老人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覃毓宁说,他们还通过智慧系统建立特殊老人档案,网格员每周上门走访,关爱和询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此外,社区还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社区里,老年学堂开设健康讲座、智能手机课程,文艺团队在节日期间登台表演;“空中菜园”里,志愿者种的新鲜蔬菜定期送给困难老人。朱桂兰感慨道:“在这里,我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

“社区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对我们既是鼓舞,也是工作上的一种鞭策。”覃毓宁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好“访、听、解”工作,做好群众的走访工作,做老年人的贴心人、服务员,多听群众呼声,努力解决群众诉求。

“贴心女儿”步履丈量民意

情系桑榆心怀百姓

“杨书记来啦!”在西乡塘区明秀南社区,居民见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芳洁时总是与她热情地打招呼。在社区里,杨芳洁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贴心女儿”。

明秀南社区老龄化程度高、独居空巢老人多、养老服务需求复杂,如何服务好老人是杨芳洁最挂心的事。在她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社区老人的生活琐事:王大爷需要提醒去复诊、李奶奶家的电器要维修、张阿姨需要心理疏导……

“关爱老人不但要嘘寒问暖,还要把他们的急难愁盼变成社区的‘责任清单’。”杨芳洁说,她创新推行“零距离工作法”,把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带领16名网格员逐户走访,主动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去年5月,杨芳洁在走访中发现社区一位老人因子女赡养纠纷问题陷入困境,她带领调解团队多次上门,最终促成其子女签下赡养协议,保障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在杨芳洁的推动下,明秀南社区成立了“银龄关爱服务队”,整合辖区资源引进长者饭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采用智能刷脸系统,可自助计量取餐、智能结算完成支付,日均服务450人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健康体检、康复理疗、娱乐等功能区,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助浴、居家上门康复指导、家政、物业等服务,日均服务老人50余人次,真正实现“养老不离家,服务送到家”。

“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我深感荣幸。我将更加努力服务好社区的每一位老人,让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杨芳洁说。

政策织密“保障网”

打造养老“南宁样本”

南宁市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探索,不仅温暖了千家万户,还作为改革典型获得激励和认可。2022年,南宁市因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4年,南宁被列为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地区,南宁市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南宁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科科长舒晓明介绍,2025年2月,南宁在全区率先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4月,施行《南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定》,为居家养老提供制度保障。

硬件设施建设同样硕果累累。“十四五”期间,全市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达27万平方米。如今,南宁已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起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市级层面布局示范性养老机构;县级层面建成13个专业失能照护机构;25个街道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超过60%的乡镇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目前已有224宗居住地块按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

养老服务创新亮点纷呈。每年为城市五类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相衔接,全市42家机构提供居家上门护理服务,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1.8万个失能老人家庭获益。围绕失能老年人洗澡难题推进助浴服务,采用流动车助浴、居家上门助浴等方式在全区率先开展1万人次失能老年人专业助浴服务工作试点。推行“物业+养老”“家政+养老”“卫生服务中心+养老”等多种模式,增强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在城市社区开设63个长者饭堂试点,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近7万名老年人在“长者饭堂”系统注册用餐,累计用餐390多万人次。

“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责任。南宁市今年有4个单位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8人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舒晓明表示,南宁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一位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记者:吴潇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李斯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43 记者:吴潇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