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墙术》词作者张二棍:南宁有我的“老友”

南宁,这座以“老友”闻名的城市,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注定相逢的缘分。近日,诗人张二棍与音乐人罗春阳,这两位因一首《穿墙术》而灵魂相契的“老友”,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他们穿越时空的首次会面。

诗人张二棍。

始于一首诗,成就于一首歌

这场迟来的相聚,发生在南宁国际诗歌周期间。在罗春阳那间名为“新东西”的酒吧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从凌晨一点到四点,三个小时的深谈,浓缩了数年来的神交与默契。没有初见的寒暄,只有老友重逢的酣畅。对于张二棍而言,南宁给他的感觉是“很轻松,很自在”,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以其特有的包容与温情,成为了他众多“老友”的栖息地,譬如诗人荣斌和高作苦等,也譬如眼前这位将他的文字化作音符的知己——罗春阳。

他们的结缘,始于一首诗,成就于一首歌。

2019年末,罗春阳在一个文字分享群里,与张二棍的短诗《穿墙术》猝然相遇。那简洁而充满力量的文字,如同一声沉闷的叩击,直直撞入他的心底。诗的作者“张二棍”,这个名字低如尘埃,却带着一种执拗的生命力,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时间来到2020年初,罗春阳提笔为《穿墙术》谱上了曲调。同年六月,在一场音乐会上,他第一次公开演唱了这首歌。此后,几经周折,通过广西作家何述强的牵线,他终于联系上了远方的张二棍,并将现场小样发送了过去。

收到小样的张二棍,感到“很意外,很欣喜”。他未曾想过,自己笔下流淌的文字,竟能在另一个艺术形式中爆发出如此强悍的生命力。从此,《穿墙术》不再仅仅静卧于纸面,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开始了在无数现场撼动心灵的旅程。

三十多个城市,每一站,《穿墙术》都必唱

2023年至2024年,罗春阳带着他的音乐走过了三十多个城市。每一站,《穿墙术》都是他必唱的曲目。舞台上,他常常情不自禁地闭上双眼。因为当歌声响起,那些文字与画面便会如海浪涨潮般在脑海中喷涌而出。那一声声沉重而执着的“砰、砰、砰”,不再是简单的拟声词,它成了试图穿透现实壁垒的呐喊,是灵魂在困顿中的一次次撞击。

每次演出后,总有人告诉他,这首歌的现场带来了一种锥心的震撼。听众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全身紧绷,仿佛被那无形的力量裹挟,共同经历一场灵魂的“穿墙”之旅。世事如棋,生活不易,无人能真正幸免于肉体的疲惫与心灵的困顿。在这首歌里,每个人都可能看到那个无助的自己,或是记忆中某个疼痛的片段。

经由罗春阳的音乐加持,张二棍的诗句被迭代、被改编,直抵人心最柔软的深处。音乐与文字共同作用,抽丝剥茧般,将人们平日里游离的胆怯与深藏的麻木从躯壳中剥离出来,让心灵重新变得柔软、感性,随之而来的,往往是难以自抑的眼角湿润。

这首《穿墙术》,以及后来的《太阳落山了》《树》《原谅》已然成为他们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也是连接他们与万千听众的情感纽带。

鼓励每一位写作者保持本心,警惕同质化

在这次难得的南宁之行中,张二棍也分享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他坦言,自己似乎“一辈子都在瓶颈当中”,但这并非困扰,而是一种常态。对他而言,写作应是自然而然的心灵流露,不应被预设的风格或外界的标准所束缚。“写作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要自己把自己框死。”他如此说道。

他鼓励每一位写作者保持本心,警惕同质化的陷阱。渴望发表与获奖是人之常情,但写作的初衷,应回归到寻找内心最真诚、最有力度、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发表只是锦上添花”,他更看重写作本身带来的自得其乐。

在张二棍看来,诗歌的本质是语言的美学与“至高虚构”。他犀利地指出:“诗歌越是虚构越好。”诗中的“我”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我”,真实本身或许平淡,但经过想象的淬炼、艺术的变形,它能焕发出惊心动魄的美。他将生活中的感受——无论是痛苦、喜悦还是自在——在诗中进行锐化和放大,这一切都是虚构、假设与幻象的艺术创造。

南宁这座“老友之城”,成为灵魂相认的最佳背景

面对当下剧变的媒介环境,张二棍保持着一种通透的哲思。他认为,今天已不是作家“独占”文化的时代,文学正在泛化,以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多元形式延续其功能。他相信,伟大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而非即时评判。“伟大不是自我认定的。”他平静地说,“也许不久的将来,纸张会消失,但文明会以其他形式延续。不必为此悲哀,这是文明的进程。”

这番充满诗性与哲思的对话,恰如《穿墙术》的另一种注脚。无论是张二棍笔下的诗句,还是罗春阳弦上的歌声,它们都在尝试完成一种“穿墙”——-穿透现实的厚重,抵达精神的旷野;穿透个体的孤独,引发群体的共鸣;穿透时间的阻隔,留下文明的印记。

而南宁,这座“老友之城”,则以她温润的怀抱,成为了这次灵魂相认的最佳背景。在这里,诗歌与音乐相遇,诗人与歌者相知,共同诠释了“老友”一词最深厚的意蕴:是跨越山河的懂得,是无需多言的共鸣,是艺术之火碰撞后,照亮彼此也温暖他人的恒久光晕。

记者:李宗文/文 宋延康/图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李斯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88 记者:李宗文 宋延康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