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文化抗战长篇小说《阵地》新书分享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行。分享会以“一部剧、一本书、一个展、一座城”为主题,通过电视剧、图书、展览与桂林这座抗战文化名城的深度联动,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历史,感受革命前辈在文化战线上以笔为枪、以文铸魂所筑起的中华民族精神长城。
小说《阵地》由著名编剧钱林森与作家王剑平联袂创作,以1938至1944年的桂林抗战文化城为背景,聚焦郭沫若、夏衍、田汉、欧阳予倩等文化名人,生动塑造了饱满鲜活的爱国进步文化人士群像,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文化界人士与桂林民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激情岁月。

分享会现场。
“创作离不开大量素材的支撑,资料过硬是前提,态度必须严谨。”分享会上,小说《阵地》的作者王剑平回顾了这段艰辛而充实的创作历程。为夯实写作基础,他在创作初期多次前往桂林采集素材、考证史料,并系统查阅了上百万字的珍贵档案与图书,只为在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升华间找到最佳平衡。
让王剑平深受触动的是,在梳理《救亡日报》的创刊与复刊、文艺工作者在桂林的文化活动以及1944年西南剧展等历史细节时,那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依然令他心潮澎湃。王剑平希望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领悟到文化在危难时刻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磅礴力量。

文化抗战长篇小说《阵地》。
小说以文字引人遐思,电视剧则用光影重现历史。今年9月,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热播,开播首日收视率便突破3%。剧中虽未直接呈现硝烟弥漫的战场,却通过文化人“以笔为枪、以舞台为阵地、以歌声为号角”的生动故事,将桂林这座被誉为“抗战文化城”的历史名城,深深印入观众心中。
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及小说的作者之一,钱林森表示,电视剧更侧重于情节、人物与场景的直观呈现;而小说则在叙事上更为从容,涉猎范围更广,文字独有的魅力也更为突出。在回顾创作历程时,他由衷感慨于广西与桂林在文化抗战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并期待未来能在此挖掘更多故事,展开更深度的合作。
分享会上,广西博物馆藏品征集部主任、“铸魂立心御外侮——广西文化抗战特展”策展人李霞介绍了特展概况,并讲述了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该展览汇集了146件(套)文物与300余张史料图片,并通过复原历史场景、结合AI动态版画与老电影片段等可看、可听、可感的多元形式,立体勾勒出抗战时期八桂大地的文化抗战图景。
文化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从电视剧《阵地》的热播,到小说《阵地》的出版,再到广西博物馆的特展,它们形式各异,却共同构成了“实物见证+文学叙事”的精神表达。而那份“以文铸魂”的执着坚守,正是当代社会必须珍视与传承的精神财富。
记者:陈蕾/文 宋延康/图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李斯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