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永续!贵州籍爱心人士在南宁捐献一肝两肾照亮他人生命

“妈妈这辈子太苦了,能以这样的方式帮到别人,也算给她的人生留个有意义的念想。”11月13日上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滴滴车司机杜先生红着眼眶说出这句话。当天,他59岁的母亲——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的谢女士,完成了无偿器官捐献,捐献的一肝两肾将为3名患者带去重生希望,让饱受病痛折磨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一生磨难:与病痛和离别相伴的岁月

谢女士的一生,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度过的。1966年出生的她,老家扎根在贵州省盘州市的乡村里,十几岁便被哮喘、肺结核等疾病缠上,成年后右侧肺部彻底失去功能,仅靠左侧肺艰难维持呼吸。长年累月的打针吃药成了常态,她无法像常人一样劳作,身体稍好时能勉强做点家务,状况不佳时便只能卧床或住院。命运的考验不止于此,她曾育有4个孩子,最终仅有杜先生存活下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成了她心中难以磨灭的烙印,一生都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中前行。

近20年前,杜先生来到南宁打工。为了给患腰椎间盘突出的父亲治病,也为了让母亲在更温暖的气候里养病,杜先生的父母离开老家,跟随杜先生在南宁租房生活了多年。本以为安稳的日子能多些温存,可11月1日晚,谢女士的基础病突然加重。杜先生提议送医时,她还倔强地拒绝,直到病情危急呼叫救护车,途中便突发心跳骤停。经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全力抢救,谢女士虽恢复了生命体征,却始终陷入无意识状态,只能靠镇静呼吸机维持生命。

生死抉择:以大爱让生命换种方式延续

“医生说,就算花再多钱,也很难挽救回来。”看着病床上毫无反应的母亲,杜先生和父亲陷入了痛苦的抉择。这时,医院提及了器官捐献的可能性。作为有过献血经历的人,杜先生曾通过媒体了解过器官捐献的意义,可真要做出决定,内心满是纠结。“毕竟是自己的妈妈,一开始确实舍不得。”杜先生说,他和父亲反复思量了一两天,最终达成共识:“妈妈这辈子受了太多苦,要是能帮到别人,救一个是一个,也算是她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11月13日上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周黎的见证下,谢女士的器官捐献手术顺利完成。“我们代表医护人员和受捐患者,向家属的大爱之举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周黎说,每一份器官捐献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无私奉献,正是这份理解与支持,让器官捐献事业不断传递温暖。

杜先生说,看着母亲的器官将帮助他人重获新生,心中的悲痛多了一丝慰藉。“起码她的器官还在别人身上活着,这是对她最好的纪念。”目前,家属仍在纠结是否将谢女士的骨灰带回贵州省老家,但他们坚信,这份跨越地域的捐献大爱,会温暖更多人。

数据见证:八桂大地捐献热潮涌动

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广西遗体和人体器官(组织)志愿登记人数已近18万人,累计见证捐献案例4605例,其中器官捐献4419例,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像谢女士一家这样的家庭,用勇气与爱心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为素不相识的人点亮生命之光。

记者:韦薇

通讯员:温闻 陈莉

编辑:冼慧莹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77 记者:韦薇 通讯员:温闻 陈莉 编辑:冼慧莹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