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大型原创杂技剧《花瓦俍兵》在南宁与媒体见面。该剧目深刻展现了中华各民族共同铸就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赓续了广西英雄的忠勇气概。

《花瓦俍兵》联排现场。
11月24日至25日,大型原创杂技剧《花瓦俍兵》将于广西文旅大会期间在百色举行首演。作为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该剧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旅厅的大力支持和各界领导的热切关注,入选了“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扶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支持。

《花瓦俍兵》聚焦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的传奇人生和爱国情怀。
以史为骨铸精神:
再现英雄史诗,传承民族基因
《花瓦俍兵》以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历史为蓝本,聚焦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的传奇人生和爱国情怀,生动诠释了“忠勇担当、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

《花瓦俍兵》完整呈现了俍兵“骁勇善战、为国出征”的英雄群像。
剧目清晰铺展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英雄叙事:东南沿海倭患肆虐之际,年届五十八岁的田州代理土司瓦氏夫人,在幼孙无法统兵的危急时刻毅然挂帅,以“女官参将总兵”之职集结俍兵,立下“不伤百姓、不贪财货”的军规,从田州辗转数千里奔赴前线。从“花瓦家,能杀倭”的首战告捷,到剧中岑朗牺牲、钟勇重伤时的奋身独援,再到江泾战役与明军联手重创倭寇的辉煌胜利,剧目完整呈现了俍兵“骁勇善战、为国出征”的英雄群像。尤为动人的是,瓦氏夫人在朝廷变故、粮饷断绝之际,选择将祖传阵法与拳法传授给沿海军民,留下一支“永不离去的俍兵”,用行动践行了“守土不分汉壮”的誓言,成为各民族共御外侮的生动缩影。

《花瓦俍兵》展现了瓦氏夫人的成长历程与俍兵抗倭的完整脉络。
以艺为翼破边界:
杂技技艺与壮拳等民族元素融合
主创团队深挖历史细节,以“花瓦家”为序幕、“大义无边”为尾声,将“和美田州”“丹心为国”“奔赴沙场”“初战告捷”“奋身独援”“浴血成雄”“传艺御敌”“忠魂不泯”总共八幕核心剧情串联起来,展现了瓦氏夫人“自幼习武、心怀天下”的成长历程与俍兵抗倭的完整脉络,既突出瓦氏夫人“民族英雄、女中豪杰”的特质,又展现俍兵“首败倭寇、扬威江泾”的功绩。

《花瓦俍兵》以杂技技术还原历史作战场景。
在艺术呈现上,团队实现多重创新突破,将抖杠、地圈、高空柔术等杂技技艺与壮拳、舞狮、打磨秋等民族元素融合,以杂技技术还原历史作战场景;音乐上让壮族铜鼓、嘹歌与现代Hip-hop碰撞,舞美植入壮锦、木棉花、绣球等广西符号,更借助智能图像处理、互动投影等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历史场景。
同时,在舞台呈现上,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战争场景极具冲击力——“奔赴沙场”篇章中铜鼓声声伴集体杂技造型,展现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忠魂不泯”段落里“攀上刀山”与战狮长啸呼应,定格悲壮英雄瞬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烽烟。

《花瓦俍兵》赓续了广西英雄的忠勇气概。
更深远的效果在于精神价值的传递。剧目通过瓦氏夫人与俍兵的故事,让观众直观感受各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深厚情谊,深刻理解民族团结是抵御外侮的根本保障。导演刘春表示,从瓦氏夫人到“广西俍兵”,展现的是广西人由“小家”到“大家”的无私大爱,他希望此剧成为重新看待当代广西精神的一面镜子。
据悉,除核心演出外,剧目还将于2026年1月24日、25日在南宁剧场进行演出,并已规划全区巡演,让“俍兵精神”走进基层。
记者:李宗文 文/图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李斯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