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桂:逐梦“铝”途 精业笃行淬匠心​

陈仁桂(右)在车间里分享经验。

从家宅窗棂的方寸之间,到驰骋神州的“复兴号”动车,再到翱翔寰宇的国产大飞机,铝合金材料既是寻常生活中的熟悉身影,也是撑起大国制造的“钢筋铁骨”。

翻开铝合金庞大的家族图谱,7050铝合金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其铸造技术正是挑战行业巅峰的“试金石”。

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南铝加工),陈仁桂的名字与这项顶尖技术紧密相连。

十二载春秋,他将心血倾注于滚烫的熔铸一线,带领团队4次刷新世界纪录,成功铸造出世界最大规格的7050铝合金扁锭,推动我国高端铝合金材料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心怀梦想主动扎根熔铸一线

走进南南铝加工熔铸制造中心,一根直径1320毫米的银色铝合金圆棒静静矗立,“世界最大”的标签无声诉说着一段不凡的征程。它既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见证,也标记着陈仁桂逐梦“铝”途的起点。

2013年,24岁的陈仁桂刚刚大学毕业,而南南铝加工正瞄准高端航空航天用铝材的研发。

一个是胸怀航空航天梦想的青年,一个是肩负着产业报国使命的企业,他们的相遇,是朝气与锐气的同频共振,更是为同一个凌云之志写下的时代注脚。

初出茅庐的陈仁桂将熔铸车间视为实现梦想的战场。在铝精深加工领域,熔铸是整个流程的“第一道关卡”,其工艺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核心“基因”,关乎所有后续产品的成败。

入职第一年,陈仁桂便迎来了首个挑战:生产型号7050铝合金扁锭。

7050铝合金扁锭是航空航天、海洋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因其合金元素含量高,铸造时极易产生裂纹,是业内公认的最难铸造的铝合金之一。当时只有发达国家才拥有此类高端铝合金材料的熔铸设备和技术。

考验比预想中来得更快。2014年6月,1号航空航天铝合金铸造线尚在设备安装阶段,外方合作却突然中断。“核心技术等不来、买不来、求不来,只能靠自己干出来!”这句斩钉截铁的誓言,成为陈仁桂和团队在危急关头的精神支柱。

成百上千张图纸需要消化、翻译、校核;复杂的数字运算操控电子系统必须逐条解读与测试……100多个昼夜的奋战,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

2015年2月,当铸造机启动按钮被按下,火红的铝液缓缓流入南南铝加工自主设计的航空航天铝合金铸造生产线中,设备运行平稳,参数一切正常!

这一刻,高端铝合金材料终于烙下了“中国制造”的印记。

百炼成钢 攻克世界级“不可能”

首战告捷的喜悦尚在胸中激荡,更艰巨的挑战接踵而至。

在7050铝合金扁锭的研发中,陈仁桂与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圆柱形铸锭生产稳定,扁锭却频频出现裂纹。对于航空级材料而言,任何瑕疵都意味着绝对的不合格。由于缺乏可借鉴经验,项目最终被迫暂停。

这次挫败犹如一颗不服输的种子,深埋于陈仁桂心中。他深知,真正的破局不仅需要滚烫的热血,还要仰赖日复一日的技术沉淀。那颗种子,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

时间来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南铝加工,并作出国有企业“三个排头兵”的重要指示。这份殷切嘱托让陈仁桂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心中炽热的“航空强国梦”。

彼时,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飞速发展,陈仁桂的肩上担负着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发宽度2400毫米以上的7050超宽幅铝合金扁锭,而国内此前并无成功案例。

超宽幅伴随着极高的炸裂风险,每失败一炉,都意味着前期投入的心血与资金付诸东流。在连续30多炉失败后,企业聘请的外国专家放弃并离开,更断言:“如此大规格,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陈仁桂与团队没有退缩,开启了“死磕”模式。为了找到炸裂的症结,陈仁桂逐帧复盘失败熔铸视频,笔记里密密麻麻写满了上千组试验数据。历经两年攻坚、700余次试验的磨砺,陈仁桂与团队终于打破技术壁垒。

2018年初,宽度达2520毫米的世界最大规格7050铝合金扁锭一次性铸造成功,并实现稳定量产,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注入自主创新的力量。

匠心追求 毫厘之间精益求精

“139个参数,只要一个出现0.01的偏差,整件产品就是废品,等于‘得分归零’。”陈仁桂的这句话道出了航空航天级铝产品对精度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也是意志与耐心的试炼。

陈仁桂将熔铸比作“烹饪”,纯铝是主料,合金元素如同作料,而火候与配比的精准掌控,则是方寸之间的淬炼艺术。

为了寻找每一种高端铝合金的完美“配方”,他白天紧盯着炉内铝液每一次流转的光影,捕捉温度、时间和成分的细微变化,夜晚埋首于文献与数据之间,在思维的疆域中反复推演工艺的无限可能。

在日复一日的执着与付出中,陈仁桂淬炼出一双见微知著的“火眼金睛”。常人难以察觉的铝锭色差,在他眼中却是内部结晶的状态、潜在风险的信号,甚至能回溯生产线上每一个操作瞬间的得失与因果。

熔铸车间,被称作“离火焰最近的地方”。这里热浪如潮,超过1000摄氏度的炉气将空气炙烤得微微摇曳,铝液如赤金色的熔岩,在炉内奔流涌动。每一次作业,厚重的工作服被汗水反复浸透,凝结出层层盐霜。

然而,越是投身于这极端的环境,团队的凝聚力反而越发强大,离职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曾有企业许以百万年薪,陈仁桂却淡然回绝。“虽然熔铸工作很辛苦,但我感到很幸福,因为人的一生总要做出些事情。”他语气平静,目光如炬。

一事精致,便已动人;从一而终,更是深邃。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热爱,支撑陈仁桂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心无旁骛,锻造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熔铸精神。

这份精神带来什么?答案写在他与团队攻坚的成果里。

团队自主研发的“结晶器增强冷却法”,铸造出亚洲最宽飞机蒙皮板;“硬铝合金软起铸法”将成品率提升26.1%、效率提高2.36倍;“高洁净铝合金熔体操作法”使探伤合格率由30%跃升至90%;累计攻克156项国家重大工程装备铝合金材料难题……

薪火相传 为“中国制造”筑基铺路

在南南铝加工,从办公楼通往车间的路名为“创新路”。与此相呼应的,是车间内那句振奋人心的标语:“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

个人的突破固然耀眼,但团队的力量与人才的接续才是支撑航空航天事业长青的基石。为此,陈仁桂牵头成立广西首个航空航天铝合金熔铸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技术攻关与技艺传承,并参与制定《铝及铝合金熔铸工技能等级认证标准》,为行业人才铺设清晰的“成长阶梯”。

工作室墙上,43张照片组成了一幅奋进群像画。每一张年轻的面孔都目光灼灼,闪烁着坚毅与笃定。“广西工匠”雷翊君正是从中脱颖而出的代表。

“师傅是我最可靠的‘后盾’。每次遇到难题,他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我梳理问题、追溯根源,让我在独立思考中找到解法。”正是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雷翊君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多次主导完成设备升级改造和技术攻关项目。

今年9月,当身穿蓝色工作服的陈仁桂站上领奖台,胸前披着“大国工匠”荣誉绶带时,36岁的他,仍是当年那个拼搏奋进的追梦人。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陈仁桂对于“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解读,那就是“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进、“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和“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

微光闪烁,织就星河;涓流不息,终成江海。

如今,在南宁这片崇尚实干、尊重技能的沃土上,工匠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3.5万人次。每一滴汗水,皆为通往星辰大海的坚实跬步;每一份专注,都在为中国制造的宏图筑基铺路。

记者:陈蕾 姚晓敏 周婵娟/文 宋延康/图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10 记者:陈蕾 姚晓敏 周婵娟 宋延康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