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快巴线路的开通有效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图为地铁快巴驶入长虹翠竹路口西站。 记者陈麒元 摄
AI赋能BRT向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体验。记者陈麒元 摄
交通运输拥有场景多元、数据丰富等特点,是人工智能深化应用的重要领域,发展空间广阔。
为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南宁市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紧抓全球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将人工智能(AI)作为驱动公交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率先推动AI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与融合创新。通过扎实推进公交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人本化转型升级,南宁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显著提升。
提升效率 打造便民公交出行新体系
清晨7时,良庆区平良立交地铁站旁,市民李女士登上地铁快巴21路。这条10月底新开通的地铁快巴新线路,在工作日高峰时段15—20分钟发车一趟,票价1元,实现了平良立交地铁站至华安华海路口的直达接驳。“单位距离地铁站近3公里,这条线路开通后,我上班出行方便多了,价格也比打车和骑共享电动自行车更实惠。”李女士说。这是南宁市持续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目前,南宁地铁站点5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超90%,有效畅通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南宁市正将更多AI技术融入市民出行各方面。一方面,深度整合多方式公共交通运行数据,积极提供智能出行规划、实时到站查询、无感便捷支付等服务,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和体验;另一方面,依托AI创新推出相思湖高校片区“需求响应式公交”,实现从“人找车”到“车找人”的转变,初期试运行区域日均服务订单超过500单,高峰期订单超过1000单。
同时,依托智慧化平台推出多层次、精细化定制公交服务,覆盖通勤、旅游等场景;积极打造“银发畅行”品牌,开通18条适老化线路;创新推出地铁快巴线路27条;暖心开通“菜篮子”专线,助力菜农降低进城销售成本;持续深化“公交+文旅”融合,打造“赏花专线”“演唱会专线”等28条特色文旅公交线路,让公交成为流动的城市文化名片。
“一码通城” 打造便民智慧出行生态圈
“一码通城”智慧出行生态圈的形成也是南宁市以AI赋能交通运输的范例。去年底以来,南宁市持续优化“爱南宁APP”、“南宁轨道”App、“南宁轨道一码通城”小程序等功能,在广西率先实现地铁、常规公交、BRT等多种出行方式无缝切换及联程票价优惠。目前,“一码通城”用户总量已突破140万,累计服务出行超1600万人次。
“一码通城”构建高度集成的“出行即服务”(MaaS)智慧生态,整合多种交通功能和“惠民商城”“天天快充”“轨道荟”等城市生活服务模块,让群众感受到“一码在手,畅行无忧,生活触手可及”的新体验。
“这个小程序非常便民,可实现地铁、公交在支付上的无缝衔接。”经常使用地铁+公交方式通勤的市民何先生说。
科技驱动 建成“智慧公交大脑”平台
市民出行体验和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一个覆盖全市的“智慧公交大脑”在提供强有力支撑。通过实时分析数据,它可以为市民提供和规划更快、更省的路线方案。
目前,南宁已建成“智慧公交大脑”平台,率先完成深度求索(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化深度应用,推动运营管理向“数据驱动+AI智能决策”跃升。该平台构建专业知识库,实现车辆核心部件智能运维与健康监测,并为线网动态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大模型正在深化出行需求分析、多模式调度优化等前沿场景的应用。
下一步,南宁市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城市公交”,将其作为引领公共交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和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更高起点、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智慧公交迭代发展,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智慧交通合作的“桥头堡”和标杆典范。
记者:阮晓莹
通讯员:黄丕森
实习生:覃菲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