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山泉水,清得能照见人,洗出来的韭菜没有泥沙、不变色,收购商每斤多给3毛钱!要是没有人大代表想办法,我们哪能有这好收益?”武鸣区锣圩镇英圩村种植户老潘蹲在大杨村的溪边,看着泉水顺着石槽漫过嫩绿的韭菜,语气里满是感激。这股以往仅用于灌溉的溪流,在该镇人大代表杨仕班、潘建来的推动下,成了撬动两村产业增收的“金钥匙”。

大杨村背靠自治区级陇均自然保护区,山间清泉汇聚成溪,穿村而过的山泉水,曾只被村民用于灌溉和洗衣,没人想过它能和“产业”挂钩。而英圩村的韭菜产业,却常年被“清洗”难题困住,这成了英圩村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潘建来的“心病”。
“大杨有好水,英圩有好菜,能不能把英圩村韭菜运到溪边集中清洗,让泉水帮韭菜‘提身价’?”2024年秋,在锣圩镇人大代表小组“乡村产业”专题调研会上,大杨村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杨仕班的一句话,让潘建来眼前一亮。
接下来的一个月,杨仕班带着潘建来多次实地察看,走访农户,围绕溪水资源利用和韭菜产业发展深入交流,并在镇级会议上共同建言,提出“泉水清洗+跨村协作”的产业方案:以大杨村山泉为核心,建集中清洗点,解决英圩韭菜“清洗难”;以清洗环节为纽带,让大杨村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一泉连两村、两村共增收”。
合作带来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清洗韭菜一天能挣80多元,顾家增收两不误!”大杨村村民潘大姐的喜悦溢于言表。目前,该模式已为当地创造日均5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大杨村村民通过清洗韭菜增收超5万元。更重要的是,两村在合作中增进了理解与信任,涵养了邻里互助、和谐共赢的文明乡风,实现了从产业融合到人心融合的升华。

发展不忘生态底线。两村还共同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在清洗点设置过滤设施,安排专人维护,确保清洗作业不污染溪流,守住了“绿水青山”底色。“我们既要借水致富,更要惜水如金。”杨仕班表示,“这条溪流是我们的共同财富,必须保护好。”经清泉洗涤的韭菜,以绿色品质赢得市场,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下一步,锣圩镇将系统总结此经验在全镇推广,引导更多村庄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动发展,让“一村活水”激荡出乡村振兴的“全域清波”。
记者:唐秋艳
通讯员:陆奕妃 梁海英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覃凤妮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