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勿让商业炒作带偏社会价值观

近日,内蒙古包头市某商场内一家家居品牌举办了一场“躺平大赛”,引发热议。240名参赛者躺在床垫上比拼耐力,全程不得离床,有人甚至穿上纸尿裤“备战”。经过33小时角逐,获胜者获得3000元奖金。活动全程直播吸引了超千万人观看,“终于实现躺平就能赢”等调侃刷屏评论区。这场看似新奇的赛事,实则是一场扭曲价值观的商业炒作,其负面影响值得警惕。

“躺平”本是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自嘲与情绪宣泄,并非真正放弃奋斗。但这场比赛扭曲了其内涵,将原本的心理慰藉异化为“不劳而获”的虚假幻象。主办方将消极文化包装成看似无害的公共娱乐活动,借“躺平”热词制造话题、收割流量,用猎奇方式吸引关注,却忽视了商业活动应有的文化引导责任。参赛者为千元奖金忍受身体不适与心理煎熬的“表演”,让这场“商业秀”充满荒诞,传递“躺就能赢”的错误信号,更是背离了努力奋斗的社会常识。

不可否认,现代人压力大,需要放松无可厚非,但将消极文化公开化、赛事化、娱乐化,实则会潜移默化侵蚀社会精神。现实中,一些品牌沉迷于流量至上,将“奇葩竞赛”当作吸睛利器;相关监管环节的滞后,让类似打着“创意”旗号的不良活动得以开展,客观上纵容了歪风的滋生。

类似的“躺平”竞赛如任其蔓延,将会催生更多低俗炒作。对此,监管部门不能袖手旁观,需及时规范,明确商业活动的价值底线,对违背公序良俗的营销行为严格把关;公共场所管理者也应履行审核责任,拒绝此类不良活动入场;商家更需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娱乐有底线,营销需有度。商业活动从来不是脱离社会价值的独立存在,“躺赢”更非现实的生存法则。对这种“躺平”竞赛歪风,必须明确说“不”,必须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守努力成就未来的信念,这样才能守护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态。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3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