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AI时代如何斩断谣言链条?

“成龙因数十年拍戏积累的伤病并发症去世”。近日,成龙再次“被去世”,配有人工智能生成的病床照,附上具体日期,让该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直到成龙本人通过微博发布新电影定档消息才不攻自破。事实上,这已不是成龙首次“被去世”,而此次AI生成图片的运用,标志着谣言制作进入了“技术造假”新阶段。谣言的泛滥让人不胜其烦,当虚假消息与真实信息混杂传播,人们难辨真伪,久而久之便会陷入“不敢信、不愿信”的认知困境。

网络谣言的破坏力远不止对个人名誉的侵害与公众认知的干扰,甚至会演变为现实中的违法事件。近日,一则“白菜免费”的不实视频,经过个别媒体和网友传播,导致内蒙古赤峰一菜地种植户近200亩白菜被闻讯涌来的人群哄抢,种植户初步估算损失接近百万元。这两起事件虽领域不同,却暴露了数字时代网络谣言的新特征:造谣成本与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谣言的产生与传播速度加快。从简单的文字造谣到AI生成的图片、视频,技术正在为谣言披上“真实”的外衣。

造谣者或许只是为了博取流量、吸引关注,但忽略了网络言论的重量。在“宁可信其有”的心理驱动下,不少人不经核实就盲目转发。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在谣言面前都显得相当脆弱。成龙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力迅速辟谣,而普通种植户面对汹涌而来的哄抢人群,除了眼睁睁看着辛苦劳动的成果被掠夺,几乎无能为力。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遏制网络谣言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平台方应当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AI生成内容识别机制,优化算法推荐逻辑,在流量与责任之间守住底线;执法机关则要对造谣传谣者依法严惩,特别是对那些造成实际损失的造谣者,更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公众而言,更应擦亮双眼,面对未经核实的信息多一份审慎,少一次转发,让谣言失去传播的土壤。

唯有让造谣者付出代价、让平台守住关口、让公众保持理性,才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让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切实保障。毕竟,无论是公众人物的名誉,还是普通农户的劳动成果,都不应成为谣言的牺牲品。

作者:李琴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10 作者:李琴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