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拂乡野 文明润民心——青秀区以移风易俗绘就乡村振兴文明画卷

移风易俗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民生福祉、维系社会和谐的民生大事。

近年来,青秀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南宁市关于农村移风易俗的决策部署,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基层主动作为的工作格局,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文化浸润为纽带,以典型引领为支撑,用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宣传举措,破解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让“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文明之花在青秀大地绚丽绽放。

新风赋能振兴路,文明花开硕果丰。从长塘镇镜头下定格的文明变迁,到伶俐镇学子接过“金凤凰”奖助学金的笑容;从南阳镇诚信研学中可触摸的文明印记,到刘圩镇村头“三语”广播里传出的声声劝诫……如今的青秀区,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共识,孝老爱亲、节俭养德蔚然成风,群众的“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镜头定格新风尚 青春聚力建家乡

以镜头捕捉文明脉动,用影像见证乡村蝶变。近期,长塘镇举办“‘青’眼观新风——长塘青年镜头下的移风易俗”摄影比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移风易俗宣传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不仅生动展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乡村风貌、民风民俗、产业发展巨变,还激发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与活力。

青秀区长塘镇举办“‘青’眼观新风——长塘青年镜头下的移风易俗”摄影比赛,生动展现移风易俗带来的乡村风貌、民风民俗、产业发展巨变。图为摄影比赛三等奖作品《长塘的金色海洋》。(周雪 摄)

“以往移风易俗宣传多是‘单向输出’,群众参与感不强。这次我们以摄影为纽带,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推动者’。”长塘镇党建办工作人员李囡德表示,本次比赛创新性设置“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发展变化”“青年联结”四大主题,收到参赛作品百余幅,经过专业评审和群众投票,最终评选出9幅获奖作品。

移风易俗树新风,摄影比赛成为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长塘镇积极探索文明乡风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以文明乡风为“魂”,以产业发展为“基”,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发展之路。而这些产业发展的成果,也被更多摄影爱好者定格在镜头里。

一等奖作品《暮色下的田园灯火》聚焦长塘镇定西村发展水果产业的场景。“我的作品聚焦的正是乡村产业文明升级背后的移风易俗成果。”获奖者黄玉婷向记者分享了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前定西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甘蔗、玉米等传统作物谋生,经济效益有限。后来,村里引进了火龙果、葡萄、甜瓜等种植产业,通过建设温室大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不仅让土地‘生金’,更让村民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如今的定西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照片里暮色下的温室大棚,正是乡风文明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乡风文明的最好缩影。”

以镜头为媒介,记录文明新风;以影像为纽带,联结产业未来。“我们将把本次比赛的优秀作品、平时的文明典型案例做成成果展示墙,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让大家随时能看到移风易俗的变化。”李囡德介绍,长塘镇将围绕“群众能参与、成果看得见”做文章,举办摄影比赛、文明家庭影像展、移风易俗短视频征集等活动,不断创新宣传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移风易俗工作,以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奖学金代替升学宴 正能量温暖学子心

青秀区伶俐镇石塘村2025年度“金凤凰”奖助学金发放仪式。(伶俐镇供图)

“以前村里办升学宴,随礼得100到200元,既费钱又费力。近两年村里开展移风易俗后,去年我只参加了一场,今年也没人办了。”伶俐镇王京村村民班云芳的话,道出了群众对移风易俗的真切感受。

每年升学季,大摆升学宴、谢师宴曾是部分乡村地区的“惯例”。宴席标准水涨船高,礼金往来不堪重负,不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还滋生攀比浪费的不良风气。今年以来,伶俐镇在抵制铺张浪费的同时,着力构建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长效机制,开展“金凤凰”奖助学金活动便是其中的典型实践。

“以前,王京村群众办升学宴比较多,给村民增添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伶俐镇王京村“两委”干部粟静介绍,今年伶俐镇创新工作思路,将“倡议不办升学宴”与“金凤凰”奖助学金发放有机结合,以正向激励破除大操大办的旧俗,用文明新风涵养乡村正气。

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今年我家孩子考上大学,获得了‘金凤凰’奖助学金,孩子说这样的激励比办宴席更有意义。”伶俐镇王京村“金凤凰”奖助学金受助学生家长班明士笑着说,街坊邻里聊起孩子升学话题时,以往比拼宴席档次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孩子学业进步的真诚祝贺、对教育重要性的热议,乡村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从“大摆宴席”到“精神奖励”,从“攀比浪费”到“崇尚学习”,伶俐镇用一份份饱含温度的奖学金,破除了陈规陋习,在群众心中种下了重视教育、回报家乡的种子。

“今年以来,我们指导各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划拨23.8万元,作为‘金凤凰’奖助学金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学子共274人。在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工作人员同步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移风易俗在减轻经济压力、减少人情负担、避免互相攀比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举办发放仪式、张贴公告等形式,让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正能量在乡村间持续传递。”青秀区伶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李慧荣介绍,下一步伶俐镇将持续把营造尊师重教文明风气同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切实发挥“金凤凰”奖助学金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推动形成“崇教尚学、邻里和睦”的乡村新风尚。

研学浸润诚信风 移风易俗谱新篇

“不得短斤少两、不得哄抬市价”,在南阳镇镇区中心的诚信亭内,清朝嘉庆年间的诚信碑静静矗立,碑上斑驳的字迹历经200余年风雨,依然清晰传递着坚守诚信的古训。近年来,南阳镇以诚信研学教育为突破口,组织辖区中小学校开展“传承古训守诚信 研学实践育新风”主题活动,让移风易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蓬勃生机。

青秀区南阳镇南阳诚信亭内矗立的诚信碑向村民传递着坚守诚信的古训。 (南阳镇供图)

南阳镇400余年的商贸历史,孕育了深厚的诚信文化底蕴。2012年发现的清代诚信碑,如今已成为该镇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活教材”。“光有历史还不够,得让文化‘活’起来,走进群众心里。”南阳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李起望表示,为让抽象的诚信理念变得可感可触,南阳镇因地制宜打造了诚信文化长廊、诚信书吧、诚信墙等一批“铸魂”阵地。漫步诚信文化长廊,诚信故事图文并茂;走进诚信书吧,各类诚信主题书籍整齐排列:这些场所已成为南阳镇青少年诚信研学教育的“校外课堂”,让诚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

诚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通过一次次具体的体验、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青少年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为此,南阳镇将诚信研学教育分成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从认知到实践,再到主动传播。“诚信研学教育不只是教诚信,还有文明意识的培育。我们通过场景化的设计把移风易俗融进诚信墙、采摘园等场所的学习实践,还让孩子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家长听,将诚信新风带进家庭。”古岳文化艺术村研学老师蒋进洪介绍,在诚信历史学习环节,学生们沿着诚信文化长廊漫步,通过诚信碑、诚信墙等载体,了解南阳诚信文化传统以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古岳文化艺术村采摘园的诚信实践体验环节,“诚信采摘 扫码付款”的无管理员售卖模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无人监督下的诚信考验”。在诚信研学分享环节,南阳镇以学习身边诚信榜样为主题,让青少年在学习身边人和身边事中,将诚信理念与日常行为相结合,推动诚信意识向家庭场景延伸。

深耕诚信研学,涵养文明乡风。如今,南阳镇已实现辖区中小学校诚信研学教育全覆盖,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模式,让青少年把诚信理念带回家,带动家长主动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文明创建,形成“教育一个青少年、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的良性循环。“以前村里办酒席总爱攀比,最后剩下的菜一大堆,扔了可惜,留着又吃不完。”施厚村村民黄鸿轩回忆起过去的场景,忍不住摇头,“现在不一样了,孩子们回家后经常跟我们说‘诚信不仅是守承诺,还包括不攀比、不浪费’,慢慢地,大家办酒席都自觉简办了,省下的钱用来改善家里生活,多好!”

从一块古碑到遍地开花的诚信阵地,从一场研学活动到深入人心的文明新风,南阳镇以诚信研学教育为突破口,让移风易俗工作有了温度、有了活力。“接下来,我们还会把南阳诚信文化与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志愿服务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不断推动诚信理念、文明规范真正内化为辖区群众的日常行为习惯。”李起望说。

文明宣传接地气 文明理念入人心

“各位乡亲注意了,婚事新办树新风,不攀比、不铺张、不搞天价彩礼……”走在刘圩镇槐里村的小道上,使用白话、普通话和村话宣传移风易俗举措的广播声,让村民倍感亲切和温馨。

青秀区刘圩镇槐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光安进行“三语”广播,宣传移风易俗。(陆小同 摄)

说群众关心的事,讲百姓能懂的理,是青秀区刘圩镇创新推出移风易俗“三语”广播的初衷。“以前发宣传资料、贴标语,宣传方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足,效果大打折扣。”刘圩镇槐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光安坦言,语言差异成为移风易俗宣传工作的堵点。

针对这一实际,刘圩镇依托各村、坡广播设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移风易俗“三语”广播,邀请熟悉村话、白话的本地志愿者担任广播员,围绕婚丧喜庆节俭办理、提倡厚养薄葬、规范农村自办宴请活动等核心内容录制广播。自推广以来,这一接地气、有温度的宣传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移风易俗宣传“覆盖难、理解难、接受难”的痛点。

移风易俗宣传接地气,文明新风拂乡村。为增强移风易俗宣传吸引力,刘圩镇还在内容创作上狠下功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宣传,将宣讲带到村口树下、球场舞台;引导文艺骨干创作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将简化宴席规模、厚养薄葬等内容以快板的形式唱给乡亲听;借助“村BA”篮球赛的契机宣传移风易俗、文明法治等,逐渐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

“以前觉得移风易俗是‘大道理’,现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还实实在在学到了怎么孝敬老人、不要铺张浪费。”刘圩镇槐里村村民李秋娟的话,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如今在刘圩镇,移风易俗不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化作了村口广播的暖心话语、快板里的鲜活故事、赛场上的文明新风,在润物无声中改变着乡村风貌,绘就出一幅文明和谐的乡村新图景。“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移风易俗主题创作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在欢笑与共鸣中受教育、明事理;另一方面,顺应新媒体传播趋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短视频创作,让移风易俗的声音通过手机屏幕传到千家万户。”刘圩镇宣委蔡莎介绍,刘圩镇还计划将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相结合,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村民。

新风拂过乡野,文明浸润民心。在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中,青秀区正绘就一幅“村美、人和、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近年来,青秀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网络,通过选树移风易俗先进典型、搭建交流平台,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文化宣讲、民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提升群众参与度与认同感。”青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兼)吴雪姣表示,下一步,青秀区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形式,让新风正气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潜移默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养成文明习惯。

阅读量:55 编辑:庞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