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英和她的“狼洞”世界:以文学守护童年与故乡

楼下街边阿婆用夹着客家话的普通话对外孙女说“外婆在狼洞呀”,这个发音错误的“狼洞”却成了王勇英心中烙了十几年的童话名字。

“作家一直写作,也一直都在阅读。”王勇英在长沙领取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后,在与文学同行和媒体分享喜悦时如此分享她的心得。这位广西作家凭借《狼洞的外婆》荣获中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这是时隔15年广西本土作家再次斩获该项大奖。

王勇英获奖的授奖辞。

颁奖典礼上,授奖辞如此评价:“王勇英《狼洞的外婆》深切共情孩童内心,探寻自我超越,坚信爱与信任能让心灵交融,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中展开童年图景。”然而在这份荣誉背后,隐藏着她多年扎根生活的积淀与坚守。

文学盛典:广西儿童文学的新突破

2025年11月20日晚,长沙“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现场,王勇英站上了领奖台。

王勇英(左三)在领奖。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并列,是中国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之一。本届评选中,全国共有725部作品参评,竞争异常激烈。

王勇英的获奖作品《狼洞的外婆》通过展现内心封闭的女孩白果被外婆与四只小喜鹊治愈的历程,探讨了孩子亲近真实世界的重要性。

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作为本届评委之一,用“惊艳”一词来形容评委们对《狼洞的外婆》的感受。

她认为,作品塑造了一个历经磨难不改善良之心的外婆形象,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关怀引领孩子走出困境。

《狼洞的外婆》封面。

狼洞起源:从埌东出租屋到文学殿堂

《狼洞的外婆》的创作灵感源自王勇英一段真实的租房经历。2001年,刚成为自由写作者的王勇英在南宁市的埌东租房子住。

“当时埌东是城乡交接处,流动人口多,很多打工人在那片地方租房子住。”王勇英回忆道。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说话都带有浓重的方言口音。

楼下的街边有个阿婆摆摊卖茶叶蛋和一些小杂货,跟王勇英一样也是讲客家话的。“我常常听她和她的外孙女打电话聊天,‘外婆在狼洞呀’。她的普通话夹着客家话口音,‘埌东’说成了‘狼洞’。”王勇英说,“那时觉得《狼洞的外婆》是个很好的童话名,就烙在脑海里,记了十几年。”

当时的埌东正处在从村庄向新城区转型的时期。王勇英置身于一个由当地人和来自各地的租客构成的、充满多元口音与活力的社区环境中。

生活积淀:风扇与喜鹊的真实记忆

艰苦环境下的创作经历,成为了王勇英文学之路的宝贵财富。

那时的她,为了创作向别人借钱买了一台清华紫光电脑,家里唯一的风扇要用来给电脑散热,防止它死机。王勇英就这样放着一盆水,一边泡着脚一边乐此不疲地写作。

《狼洞的外婆》中许多细节都源自她的真实经历。“书里的那台老电风扇是我家的,那几只喜鹊是我养大的,故事里鸟儿的细节都是真实的。”

2006年,王勇英亲手收养并喂养了几只嗷嗷待哺的小喜鹊,直至它们能够独立飞翔。这段与野生动物朝夕相处、建立深厚情感联结的宝贵记忆,最终原汁原味地融入了小说,成为主角白果与喜鹊朋友之间感人故事的蓝本。

王勇英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深切关注与人文关怀,这种持续的社会观察与情感积累,促使她将故事的主角设定为一名特殊儿童。

视野拓展:从客家文化到民族根脉

王勇英出生于广西博白东平镇一个叫大车的小山村。2009年,王勇英决定将客家文化融入文学创作,开始着手创作乡土小说。随着创作的深入,她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客家文化,而是拓展至广西12个世居民族——她发现每个民族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宝藏。

博白采茶戏、村谣、民间匠人等独特文化元素都被她细腻地写进作品。在她的作品《花一样的村谣》中,一个叫大车的美丽客家小山村,盛行着唱村谣的习俗。

批评家李东华准确地判断王勇英经历了 “从追求畅销到追求经典” 的转变。著名评论家张燕玲在评论文章中写道,“王勇英《狼洞的外婆》(小说)以饱满的爱心童真,对爱、善、美的理想追求与发现表达;以文学之笔点亮晚熟(问题)孩子心灵上的明灯,使他们走出阴影,快乐生长。叙述特别耐心,放慢笔触细致精准地白描着孩子的世界,成功塑造了狼洞外婆、孤独女孩白果的文学形象,是王勇英百余部作品中的成熟之作。在今天的中国儿童文学版图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多彩的童年风景’,使王勇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存在。她独特沉静的文学态度、创作活力与纯正的儿童叙述视角,其作品执着地书写自己的童年关怀与成长精神,而且始终扎根于八桂大地,对民族、土地、传统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学自觉,难能可贵。”

真情笔触:捕捉生活中的感动瞬间

王勇英的作品常常以质朴打动读者心。她的创作常有不动声色打动人心的地方。

《狼洞的外婆》中同样充满了温情细节。小说写到白果和外婆一起睡觉的情节,特别温暖又让人感动。这之中也植入了王勇英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和妈妈一起睡觉的往事。

“我的老家,在我上高中之前都还没通电,炎热夏夜只能靠自然风和摇竹扇度过。”王勇英回忆道。“我妈一边讲故事,一边摇扇子让我先入睡。其实我妈也困嘛,摇着摇着扇子就停下来睡着了,但睡眠很浅,一晚上要醒来很多次帮我擦汗、扇扇子。”

家乡情怀:回归烟火地气

20日晚,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东西对王勇英获奖表示祝贺,“我觉得这时候祝贺显得很重要。王勇英是我们广西文学桂军的优秀的一员。儿童文学的发展,也是广西文学整体发展有力的组成部分。这三年来广西作家获得了中国的三大奖项,包括茅奖、骏马奖和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是对我们作家的一个激励,也说明我们广西这么多年来做原创扶持产生的效果。”

在王勇英眼中,写作源于真正的喜爱——“写作,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写,停不下来。”这份纯粹的热爱,支撑她在文学路上走过数十年。

虽然斩获大奖让王勇英短暂兴奋了一会,但她时刻提醒自己,当创作很顺的时候要警惕自己“飘”起来。“一个作家要学会很快速地降落,停下来休整归零。一切很快会成为过去式。”

如今的埌东已发展成为繁华地段,但那个曾经将“埌东”说成“狼洞”的阿婆,连同那段充满困窘却闪光的岁月,已被王勇英永远珍存在《狼洞的外婆》里。

南宁显然已经是王勇英的第二故乡。眼下的她,正考虑多走走南宁的大巷下巷,多接触烟火地气,让笔下的南宁更鲜活生动起来。这种对真实生活的回归,让她笔下流淌的灵感之泉永不枯竭。

记者:李宗文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杨方春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农春雨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75 记者:李宗文 实习生:黄芳曦 编辑:杨方春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