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初心如磐向党为民 披荆斩“疾”护卫健康

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向群众科普防艾知识。(蒋本强 摄)

2024年9月,受台风“摩羯”影响的洪峰顺利过境南宁后,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丘琳 摄)

从1953年民生路上的一间民房到如今占地面积35亩的5栋业务楼,七十一载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持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疾控核心能力,推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技术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为全市人民群众筑牢坚实的健康“防控墙”,为健康南宁建设贡献了疾控力量。

党建赋能 助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是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的力量源泉。市疾控中心党委始终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打造“健康南宁 疾控先行”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赋能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市疾控中心党委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有效探索“支部质量评价”“示范党支部”创建路径,建立“月查季评年考”和“两随机”检查机制,打造“标准+流程+模板”的疾控党建台账规范模板,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党建品牌亮点纷呈。从“健康南宁 疾控先行”党建品牌的提出到“一支部一品牌 一品牌一特色 一特色一亮点”支部党建品牌矩阵的形成,从传统党员集中学习教育到推行“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云端课堂”党员教育三大课堂,从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创新建立党员积分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从选优配强党务骨干到推进党建与科室负责人“双带头人”工程,从抓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到“党建+N”工作模式的开展……多年来,市疾控中心党委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该中心第九党支部荣获全国疾控系统“百强支部”、市直机关“示范党支部”称号。

党建赋能谱写新篇。市疾控中心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领导责任一体化,形成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的机制,党建和业务由“物理拼接”向“化学反应”转变。在党的领导下,中心各项工作步稳蹄疾,南宁市艾滋病防控工作年度考评多年获全区第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多年居全区第一,中心连续几年获广西麻风病、性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强基固本 夯实疾病预防控制基础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从1953年南宁市卫生防疫站成立到2002年市疾控中心成立,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无到有,防控成效明显:消灭了天花、丝虫病、绦虫病、麻风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实现无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发生,重点地区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还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在传染病防控过程中,中心摸索出登革热防控“南宁模式”、手足口病联防联控模式、“武鸣3+5基层防艾模式”、结核病医防结合“隆安模式”等,并向全区乃至全国推广。

注重传染病监测预警与评估能力提升。市疾控中心持续开展新冠病毒、霍乱、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猴痘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实行“日监测、周分析、月研判、季会商”机制,探索建立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实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处置。

注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市疾控中心锻造了一支装备齐全、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卫生应急队伍。2024年,选拔精英骨干组建了45人的市级传染病应急队和15支县级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流调处置队伍。

注重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经过多年发展,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具有CNAS认可、CMA资质认定等多项资质,成为新冠病毒监测、流感、致病菌识别网3个国家级网络实验室,是全广西首家能够开展饮用水全分析(106项)、首家开展基因测序并精准复核新冠病毒样品和首家建立病媒生物实验室的地级市疾控机构。市疾控中心柔性引进中山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区内外院校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提高X病毒检测“一锤定音”能力,2023年组建了全区疾控系统首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生物信息学专业数据分析团队,为快速、高效、精准分析检测结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人为本 打造高素质疾控人才队伍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市疾控中心通过“树机制”“搭平台”“拓渠道”“创氛围”,着力打造具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聚力推动疾控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树机制”方面,市疾控中心着眼于人才评价的公正与科学,评价体系紧密围绕业绩、能力、科研创新,将个人贡献与锻炼培养、职称晋升、干部提拔紧密挂钩,选送年轻骨干到上级跟班、到基层挂职,形成“以用促评、评用结合”的良性循环。

在“搭平台”方面,市疾控中心与中国疾控中心、深圳市疾控中心、广州市疾控中心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5至10名技术人员进修深造,为我市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疾控人才。

在“拓渠道”方面,市疾控中心定期举办“疾控大讲堂”学术讲座,不定期邀请中疾控、广东省疾控、中山大学等专家授课,同时加强与深圳、广州的疾控资源共享。

在“创氛围”方面,市疾控中心“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举办南宁市“安康杯”职业卫生现场监测技能大练兵、全市疾控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等比赛,切实提升全市疾控技术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科研创新 强化疾控研发应用能力

市疾控中心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传染病防制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2024年,获科研课题立项58项,与高校合作立项课题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项目3项;近年来,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9项,获南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8篇。

2008年以来,中心传染病防制学科、食品卫生安全与检测学科连续4个周期获评南宁市重点学科,2021年获评广西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培育)实验室,2022年艾滋病防制学科和突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制学科获评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2024年8月,市疾控中心通过柔性引进中山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州市疾控中心、深圳市疾控中心4个公共卫生专家团队,共同开展急性传染病防控、病原监测及生物信息学、城市污水监测、环境与健康、环境危害因素与疾病等领域的合作,有效提升南宁市公共卫生服务、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市疾控中心还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共建教育部环境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能力。

站在新起点,市疾控中心将继续坚持“健康南宁 疾控先行”理念,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公共卫生支撑,为健康南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阅读量:99 作者:李静 黄璐璐 刘军 编辑:杨岚 实习生 杨丽妍
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初心如磐向党为民 披荆斩“疾”护卫健康
2024-11-01 17:51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日报
作者:李静 黄璐璐 刘军 编辑:杨岚 实习生 杨丽妍

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向群众科普防艾知识。(蒋本强 摄)

2024年9月,受台风“摩羯”影响的洪峰顺利过境南宁后,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丘琳 摄)

从1953年民生路上的一间民房到如今占地面积35亩的5栋业务楼,七十一载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持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疾控核心能力,推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技术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为全市人民群众筑牢坚实的健康“防控墙”,为健康南宁建设贡献了疾控力量。

党建赋能 助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是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的力量源泉。市疾控中心党委始终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打造“健康南宁 疾控先行”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赋能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市疾控中心党委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有效探索“支部质量评价”“示范党支部”创建路径,建立“月查季评年考”和“两随机”检查机制,打造“标准+流程+模板”的疾控党建台账规范模板,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党建品牌亮点纷呈。从“健康南宁 疾控先行”党建品牌的提出到“一支部一品牌 一品牌一特色 一特色一亮点”支部党建品牌矩阵的形成,从传统党员集中学习教育到推行“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云端课堂”党员教育三大课堂,从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创新建立党员积分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从选优配强党务骨干到推进党建与科室负责人“双带头人”工程,从抓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到“党建+N”工作模式的开展……多年来,市疾控中心党委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该中心第九党支部荣获全国疾控系统“百强支部”、市直机关“示范党支部”称号。

党建赋能谱写新篇。市疾控中心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领导责任一体化,形成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的机制,党建和业务由“物理拼接”向“化学反应”转变。在党的领导下,中心各项工作步稳蹄疾,南宁市艾滋病防控工作年度考评多年获全区第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多年居全区第一,中心连续几年获广西麻风病、性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强基固本 夯实疾病预防控制基础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从1953年南宁市卫生防疫站成立到2002年市疾控中心成立,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无到有,防控成效明显:消灭了天花、丝虫病、绦虫病、麻风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实现无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发生,重点地区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还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在传染病防控过程中,中心摸索出登革热防控“南宁模式”、手足口病联防联控模式、“武鸣3+5基层防艾模式”、结核病医防结合“隆安模式”等,并向全区乃至全国推广。

注重传染病监测预警与评估能力提升。市疾控中心持续开展新冠病毒、霍乱、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猴痘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实行“日监测、周分析、月研判、季会商”机制,探索建立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实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处置。

注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市疾控中心锻造了一支装备齐全、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卫生应急队伍。2024年,选拔精英骨干组建了45人的市级传染病应急队和15支县级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流调处置队伍。

注重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经过多年发展,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具有CNAS认可、CMA资质认定等多项资质,成为新冠病毒监测、流感、致病菌识别网3个国家级网络实验室,是全广西首家能够开展饮用水全分析(106项)、首家开展基因测序并精准复核新冠病毒样品和首家建立病媒生物实验室的地级市疾控机构。市疾控中心柔性引进中山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区内外院校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提高X病毒检测“一锤定音”能力,2023年组建了全区疾控系统首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生物信息学专业数据分析团队,为快速、高效、精准分析检测结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人为本 打造高素质疾控人才队伍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市疾控中心通过“树机制”“搭平台”“拓渠道”“创氛围”,着力打造具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聚力推动疾控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树机制”方面,市疾控中心着眼于人才评价的公正与科学,评价体系紧密围绕业绩、能力、科研创新,将个人贡献与锻炼培养、职称晋升、干部提拔紧密挂钩,选送年轻骨干到上级跟班、到基层挂职,形成“以用促评、评用结合”的良性循环。

在“搭平台”方面,市疾控中心与中国疾控中心、深圳市疾控中心、广州市疾控中心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5至10名技术人员进修深造,为我市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疾控人才。

在“拓渠道”方面,市疾控中心定期举办“疾控大讲堂”学术讲座,不定期邀请中疾控、广东省疾控、中山大学等专家授课,同时加强与深圳、广州的疾控资源共享。

在“创氛围”方面,市疾控中心“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举办南宁市“安康杯”职业卫生现场监测技能大练兵、全市疾控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等比赛,切实提升全市疾控技术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科研创新 强化疾控研发应用能力

市疾控中心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传染病防制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2024年,获科研课题立项58项,与高校合作立项课题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项目3项;近年来,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9项,获南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8篇。

2008年以来,中心传染病防制学科、食品卫生安全与检测学科连续4个周期获评南宁市重点学科,2021年获评广西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培育)实验室,2022年艾滋病防制学科和突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制学科获评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2024年8月,市疾控中心通过柔性引进中山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州市疾控中心、深圳市疾控中心4个公共卫生专家团队,共同开展急性传染病防控、病原监测及生物信息学、城市污水监测、环境与健康、环境危害因素与疾病等领域的合作,有效提升南宁市公共卫生服务、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市疾控中心还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共建教育部环境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能力。

站在新起点,市疾控中心将继续坚持“健康南宁 疾控先行”理念,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公共卫生支撑,为健康南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