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电影海报。
◎邓晓梅
由泰国引进的高口碑之作《姥姥的外孙》于今年8月2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如今又在2024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与广大南宁观众重新见面。不少看过影片的观众纷纷留言“笑着笑着就哭了”“家庭伦理片就是得拍出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的温暖”……
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国式家庭剧,虽然故事发生在泰国(华人潮汕家庭);有人说,这是一部表面上关于亲情和守护,实则是关于遗产争夺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触及独居老人、临终关怀等社会议题的“银发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自私与无私、传统与变革的电影;还有人说,这是一部批判重男轻女、聚焦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等问题的电影。
这部充满小清新风格的慢电影,竟能让观众解读出如此厚重且多元的主题,不仅让人好奇导演的身份。该片导演是33岁的帕特·波尼蒂帕特,曾在电视台工作,后靠自学迈入影视圈,他和编剧花了两年时间打磨剧本。
共同的主题——家文化
观众从影片解读出的丰富主题,实际上都统辖在“家文化”中。家文化是一种质朴的哲学形态,蕴含婚姻修行、孝道传承、子女教育、家风、家族、家国、国家等元素。
19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东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部分传统家族观念的约束力呈日益减弱趋势。大家庭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核心家庭取而代之,夫妻间强弱关系也悄然发生逆转,子女的个人意志不断启蒙,后辈中甚至出现“断亲”现象,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对撞,在不少家庭中存在。
共同的矛盾——财产分配
《姥姥的外孙》故事聚焦泰国的一户三代同堂的潮汕移民家庭内部事务,电影中随处可见中国元素。
患癌的姥姥是一家之主,她有两个身份,婆婆和曾经的媳妇,一个统治与被统治的复合体。她慈祥、有爱、隐忍、坚强,又兼有大家长的偏见。她看不起大儿媳,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但作为弱势群体,她自己也曾经历父母包办的不幸婚姻;父母临终时把财产都分给了大哥,而服侍送终的却是作为女儿的她;现在她的大儿子有钱有闲,却一心为小家庭建设奔忙,没时间没心思放在老母亲身上,只顾追求个人成功与自由;小儿子生活窘迫,时常以修理为名过来“啃老”,老人尽管孤独,却并不想见到儿子的困窘;只有女儿有时间来陪伴片刻,却又总被母亲数落,一对母女两代同命,都是不幸婚姻的承担者,都有不甘,却最终与命运和解;唯一的外孙是待业一族,正好有时间“尽孝”。
于是,围绕着尽孝,一众儿孙开始了欲说还休的“财产谋划”。“财产谋划”在东方家庭这样一个温情的场所是羞于启齿的,但局中人似乎都有无懈可击的理由。最后,外孙从算计姥姥遗产,到日复一日相处后完成了一次“经济人—社会人—全面人”的成长,而整部影片也升华了对生与死这一人类终极命题的阐述和演绎。
共同的——你和我
高质量的电影不仅需要好的故事,还需要好的电影化手法,即在结构构建、人物塑造、细节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吸引观众。在讲好故事这方面,泰国电影常令人耳目一新。
导演帕特说,大多数观众在观影后探讨的并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如何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帕特的姥姥看完影片后说,这不过就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因为她的人生比这残酷多了。
所以,好演员让观众忘掉演员,记住角色;好导演则让人忘记角色,想到人生。
(作者系南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