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年轻化 痛风不再是中老年人“专利”

发病年轻化 痛风不再是中老年人“专利”

医生提醒:一旦检查出高尿酸,就要开始积极防治

4月20日是第9个世界痛风日,今年的主题是“走出误区,回归科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痛风患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今天,让我们跟着广西名中医、广西名壮医、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李凤珍了解关于痛风的那些事,学习如何科学防治痛风。

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组织学破坏,常表现为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找到尿酸钠结晶,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泌尿系结石及痛风性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患者可在绝经后发作。病因与高嘌呤饮食有关,常有家族遗传。

在上世纪70年代前,痛风很少见,上世纪80年代始,患病率逐年增加,90年代直线上升,近几年患病率更高,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据统计,痛风的男性患病率为0.83%~1.98%,女性患病率为0.07%~0.72%。

毒虚致病是壮医非常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李凤珍认为,引起痛风的毒多源于先天性谷道、水道功能失调。谷道运化功能减低,则痰浊内生;水道失司,则湿浊排泄缓慢量少,以致痰浊内聚,感受热毒、湿毒、瘀毒。这些毒流注关节、肌肉、骨骼,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因而发病。

“高发圈”年轻案例增多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并非中老年人“专利”。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但与此同时,“偏食偏嗜”带来的饮食结构不均衡,不仅使痛风发病率不断上升,还扩大了痛风“高发圈”——青少年罹患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案例逐渐增多。

市民在石门公园散步,强身健体。

26岁的小周(化名)是痛风9年的“老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严重,他并不当回事。几年后,小周的双手指、双腕、双肘、双肩、双膝、双踝关节肿痛频繁发作,痛风石也找上门,甚至连筷子都拿不了,膝盖也不再能屈伸,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运用壮药内服外用法及壮医特色疗法为小周辨证施治,还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让其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配合治疗。经过3年的规范、系统治疗,小周的尿酸恢复到正常值,双膝痛风结晶明显减少,手指关节痛风石已部分软化,双足痛风石破溃已结痂,病情稳定向好。

李凤珍解释,痛风是由于尿酸堆积引起的关节炎症,痛风石则是痛风反复发作的结果。青少年痛风发作,主要与营养过剩、不爱运动、饮酒、熬夜、饮料当水喝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走出痛风误区积极防治

尿酸高就是痛风?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早期阶段。尿酸高不一定都会发展成痛风,但痛风患者在早期往往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嘌呤多了尿酸自然就多了。一般情况下,尿酸大部分通过尿液(肾脏)排出去,少部分通过粪便排出。当高尿酸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痛风,造成慢性肾损伤等健康问题。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增高所引起的疾病。不少人以为高尿酸就等于痛风,其实不然,只有约10%的高尿酸患者会发生痛风。尿酸沉在哪里,哪里才会痛,所以,只有当尿酸沉积在骨骼、关节处才有可能引发痛风。医生提醒,一旦检查出高尿酸,就要开始积极防治。

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发生和膳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长期摄入高热量食品、大量酒精或高果糖饮料。肥胖是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合理搭配膳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壮医水蛭疗法治疗。记者 宋延康 摄

据介绍,壮医治疗痛风以内服外治相结合,注重壮医外治疗法。针对关节肿痛、急性期肿痛严重者,常采用的壮医特色疗法有壮医刺血疗法、壮医水蛭疗法、壮医敷贴疗法等。这些民族医技法的优点在于可直达病所,能较快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缓解期建议采用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药熨疗法、壮医药浴疗法、壮医熏蒸等,可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且安全无毒无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75 记者:叶祯 通讯员:王煜霞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