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眼科门诊瞬间“热闹”起来。南宁爱尔眼科医院视光科医生们感受尤为深刻,暑假期间,工作日平均每天门诊量达300人左右,周末更是飙升至500人左右。
这一数据不仅直观反映出家长对孩子视力问题的高度关注,也意味着孩子们的视力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何不用上课的暑假,反倒是孩子视力变差的高发期?家长们又该如何防范?为此,记者采访了南宁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科主任林泉。
暑假遭受“视力危机”
暑假里,孩子们脱离了学校规律的作息和学习环境,开启“自由模式”,但这也为近视埋下了隐患。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本该活力满满的孩子,却还躺在床上刷着短视频,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午后,书桌前的孩子,不是趴着写作业,就是歪着身子玩游戏,全然不顾光线昏暗;到了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孩子又窝在沙发上追剧,直到深夜还不肯放下手机。长时间盯着近处的屏幕,户外活动时间寥寥无几,作息不规律,阅读姿势随意,这些不良习惯如同 “隐形杀手”,一步步侵蚀着孩子们的视力。
家长们对此忧心忡忡却又常常感到无奈。市民罗女士表示:“我每天上班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时刻盯着孩子。等下班回家,发现孩子一整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说了也不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家长困惑,孩子放假在家一直也控制着不让他看电视玩电子产品,怎么眼睛也近视了呢?市民黄先生表示:“一直以为只有长时间玩手机、平板才会导致近视,没想到孩子正常看书学习、拼积木时间长了也有影响,到底该怎么平衡学习和保护视力呢?”
拼乐高、做手工居然也是“视力杀手”
针对这些问题,林泉主任给出了专业解读。“屏幕时间” 失控、作息不规律、阅读姿势 “放飞”、家长监督 “松懈”,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孩子们的视力在暑假期间面临巨大危机。林泉提到:“我们接触过很多这类案例,放假前来检查200度近视,9月份就到了275度,相当于2个多月就涨了75度,速度非常快。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近视防治指南,青少年近视控制好的标准是一年度数增长小于等于50度。”
其实,不管是拼乐高、做精细手工,还是看电子屏幕或者看书写字,本质上都属于近距离用眼,孩子们看近处、看屏幕的时间大大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却急剧减少。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迟早会 “出故障”。“比如,放假期间,孩子每天要看书写字6小时,如果在休闲时间,再看手机2小时,其实就产生了长达8小时的近距离用眼,这就容易导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而不是说孩子只玩手机2小时就导致近视。”林泉表示,但是看书、写字是学习必须,那我们只能减少用手机和拼乐高、做手工的时间,尽量引导孩子白天去户外放松。而且不同电子屏幕危害不同,屏幕越大、观看距离越远,风险就越小。
保护远视储备,控制度数增长
如果孩子已经近视了,别只觉得随便配副眼镜就万事大吉,要积极采取科学手段进行干预,防止近视度数越来越深。角膜塑形镜 (OK镜)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像给眼睛做“夜间按摩”,晚上戴着睡觉,白天不戴眼镜也能看清东西,还能延缓近视加深;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度数增长。要是这些光学干预手段的控制效果仍然不好,在医生指导下,还可以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来帮忙,但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嘱咐使用,定期带孩子回医院复查,同时依旧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用眼习惯。
孩子要是近视度数超过 600 度,眼轴长度超过 26mm,就属于高度近视了,这时候最关键的是预防眼底病变这些严重的并发症。每年都得带孩子做一次全面的眼底检查,像跑步、乒乓球这些普通运动没问题,但像跳水、蹦极、拳击这类剧烈运动可别让孩子参与,避免视网膜脱离。孩子还没近视的家长也别放松,重点得守护好孩子的 “视力小金库”—— 远视储备。
林泉建议,每天白天坚持带孩子出去玩,让眼睛多接触自然光线,看书学习时记得提醒孩子遵循 “20 - 20 - 20” 法则。孩子 3 岁以后,就可以去医院给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检查视力、验光、测量眼轴长度,平时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读写姿势,保证学习环境有足够的亮度。
识多点:护眼不“放假”,暑期近视防控攻略来了
“目”浴阳光,增加户外活动: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保证孩子每天至少有2小时以上的白天户外活动时间。户外的自然光线,特别是其中的有益光谱,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有效抑制眼轴过快增长。
遵守“20-20-20”护眼法则:近距离用眼(看书、看屏幕)每20分钟,就要抬头眺望20英尺(约6米)外的远处物体,至少20秒以上。让眼睛的调节肌肉得到放松。
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和距离:减少不必要的屏幕时间。必须使用电子产品时,遵循“宁大勿小,宁远勿近”的原则,能用电视、投影就不用平板、手机。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胸离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的正确读写姿势。
确保良好的视觉环境:读写时,光线要充足、均匀、稳定。避免在过亮或过暗的环境下用眼。晚上使用台灯的同时,也要打开房间顶灯。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