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了,上课去!南宁青年夜校点亮邕城“YOUNG”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却在另一种热闹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在广西艺术学院内,音乐教室钻进了几个年轻的身影,他们趁着老师还未到岗,抓紧时间练着发音。

“夜校”,这个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后来又因高校扩招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教育形式,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强势回归,“闯”进了南宁年轻人的夜生活。

多元学员共赴艺术之约

8月5日晚,记者在广西知名原创音乐人及歌手、广艺夜校授课老师杨历川的音乐小班课上看到,12名学员正专注练习发声——鼻尖悬着纸巾感受气息流动,这是杨历川设计的独特训练法。课堂里既有在读研究生,也有55岁退休阿姨,年龄身份各异,却因对音乐的热爱相聚。

学员在广艺夜校声乐课堂练习发声。记者 宋延康 摄

授课老师杨历川对学员进行一对一辅导。记者 宋延康 摄

“常跟朋友去KTV唱歌,但没系统学过,总怕唱跑调。”西大研究生邓先生告诉记者,选择声乐班是想“科学发声”,先找准音准再考虑报提高班“本身自己很喜欢音乐,现在有机会了就想跟着老师系统地学习,发现还是有很多技巧来提高自己演唱水平的。”职场人士张女士则被多元课程吸引:“音乐、手工、舞蹈都有,选声乐是时间合适,其实最初想试民族舞。” 她坦言,每周两小时课程既能学唱歌,又能和同学互动,“比刷手机有意义,还想尝试更多课程”。

这样的学习场景在广艺夜校并非个例。自2024年6月19日开课,广艺夜校吸引的学员以25—45岁上班族为主,他们带着不同期待追寻兴趣。而在南宁青年夜校,呈现出另一番热闹景象。这里以35周岁以下的各类职业青年为重点招生对象,截至目前招生已达7000多人。教室里,有年轻人专注于AI技术的学习,为职业发展储备能量;舞蹈房内,一群青年随着动感的音乐舞动,释放青春活力;非遗课堂上,大家认真学习传统技艺,感受文化魅力。不同的课程场景,同样展现着青年们对成长的渴望。

专业与特色兼具的“充电”菜单

作为社会教育形式,夜校始终承担着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如今的夜校更是与时俱进。从非遗制作到短视频剪辑,从传统茶道到手冲咖啡,新颖多样的课程,折射出夜校在创新发展模式、走近年轻群体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广西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侯桂程表示,夜校的课程由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团队主导研发,涵盖音乐、舞蹈、美术、造物四大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融合广西本土非遗传承课以及东盟艺术主题工作坊,形成一套兼具专业性与特色的课程体系。

“声乐课从零基础出发,用流行方法教学,兼顾趣味、专业、技巧与实践,课堂很活跃。” 杨历川介绍,针对成年人特点,演唱课侧重气息、发声位置与音准训练,“容易上手,能打消初学者顾虑”除此之外,广艺夜校还有舞蹈、美术等延伸课程,分常规学期课与假期集训课,满足不同时间需求。

南宁青年夜校则构建更为多元的九大课程体系:职引未来、韵美琴坊、我形我塑、舞动青春、非遗雅趣、律动之乐、翰墨丹青、生活美学、缤纷讲堂,内容涵盖艺术、运动、文化、职业技能、AI 等多个领域,且各个课程皆受欢迎。该校根据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进行教师课程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与课程的规范性,为青年学员提供丰富且优质的学习选择。

压力释放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

夜校走红南宁并非偶然。侯桂程认为:“这既是释放压力,也是社会需求”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寿平则指出,夜校热潮是劳动者通过“情绪赋能型学习”重构生活主体性的体现,契合知识迭代时代的自我提升刚需。职场竞争加剧下,夜校的AI、商务英语等课程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阶梯,让“终身学习”从理念落地,构建“工作—学习”动态平衡。同时,唱歌、非遗手作等课程成为情绪疗愈的缓冲带,基于兴趣的社交打破城市壁垒,缓解孤独感,赋予社交更丰富内涵。

此外,夜校由政企协作开办,是公共服务创新的探索,既对接民众需求,又盘活教育资源,提升城市服务温度,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样本。而广西非遗与东盟艺术的融入,更让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随着夜校市场发展,更多优质课程与服务将涌现,为南宁夜晚添彩,让“白天打工,晚上充电” 成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17 记者:罗颢 宋延康 实习生:林子意 编辑:孙玥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