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探索“城乡共进”青秀经验

“名师送教和联合教研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激发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动力。”从课堂教学的“追随者”到本土名师工作室的“领航者”,刘圩镇中心学校教师苏莉茗的成长轨迹正是青秀区持续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城区不断扩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缩小校际差距和城乡差距,逐步探索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青秀经验”。

“追随者”到“领航者”的蝶变之路

今年3月,民主民乐学区的罗海燕名师工作坊和叶仲秋名师工作坊在刘圩镇中心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该校学生带来《中国神话传说》导读等生动有趣的语文课程,新颖的教学方式让乡村课堂焕发新气象。课后,孩子们兴奋地说:“老师不仅讲了课本知识,还给我们介绍了民族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内容,让学习变得更有趣了。”

“名师示范课等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对乡村学生的影响是立体的,既提升了当下的学习质量,更通过视野、能力、兴趣的改变,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注入持久动力。”苏莉茗说。

推行学区制管理改革以来,刘圩镇中心学校与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民乐路小学等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名师送教+乡村工作室+教师跟岗+联合教研”的互动模式。学区定期组织名师到乡村学校开展示范课、微讲座等“问诊式”教研,同时选派优秀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构建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生”。

在学区名师指导下,苏莉茗成立了刘圩镇首个乡村本土名师工作室,吸纳全镇数学教师参与教研,推动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经过持续的专业打磨和交流互动,教师们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推动了区域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打造38个工作坊以“名师培养名师”

“城乡共进”不等于亦步亦趋,在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中,青秀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我们针对学区骨干教师分布失衡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开展调研,推动形成‘县管校聘’和名师下沉乡村等机制,以‘名师培养名师’的思路解决城乡师资失衡问题。”青秀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秀名师工作坊打造工作于2021年10月启动,已遴选成立38个名师工作坊,共有坊员1180名。目前,30个名师工作坊在乡村学校挂牌驻点,每月组织坊员到驻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同时结合“专递课堂”等智慧教学手段,推动不同区域多所学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传输和共享,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开设不全等问题。

如今,“提升一名师、培养一团队、发展一整片”的良性循环已初步显现。在名师工作坊的带动下,青秀区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差距缩小,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21年以来,多名坊员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一批坊主和坊员成功立项课题,乡村教师在城区青年教师大比武等活动中成绩显著提高。

这些变化直接惠及乡村学生。南阳中学在城区体育赛事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生参加全国车辆模型比赛、首届广西青少年航空航天竞赛等赛事屡获佳绩;多所乡镇学校的学生在艺术节、研学活动等素质教育活动中大放异彩,展现了全面发展的新风貌。

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青秀区积极推进一系列改革与建设项目,力求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持续擦亮“学在青秀”教育品牌。

青秀区秉承“办一所,优一所”的办学理念,力争将全城区所有学校打造成条件优、质量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优质学校。2018年,青秀区率先采用“强强联手、强弱联盟”的模式,在全城区范围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目前,城区已设立10个学区(8个小学学区、2个中学学区),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最大限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增量化、普惠化和均衡化。

自2020年获评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以来,青秀区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学区制管理改革获得2020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项目,“名师工作坊——构建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列入自治区改革案例。2024年3月,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治区评估验收,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不断迈进。2024年12月,“青秀区学区制改革示范区”顺利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的评估验收。

经过一系列改革探究,青秀区逐步探索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青秀经验”。这也是城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开门教育”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青秀区将继续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更高的站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学在青秀”教育事业迈上新高度。

阅读量:33 编辑:庞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