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记者从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南宁市强化河湖长制护碧水清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河湖长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河湖管护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优,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
为推动河湖长责任落实见效,南宁市充分发挥河湖长河湖管护“领头雁”作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第一总河长、市总河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等工作,深入邕江、西津水库、乔老河等开展巡河调研,带动全市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湖)约15.55万人次,累计巡查河湖库12532.2公里,协调解决问题199个,扎实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
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南宁市以“小切口”立法解决河湖管理重点难点,相继制定实施《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南宁市城市内河湖泊保护管理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稳妥处理涉河湖重点难点问题。深化“河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组织开展南宁港船舶污染物公益诉讼案件整改成效评价和验收工作,提升河湖治理法治化水平。强化河湖长制宣传引导,探索推进“校政联合”等模式,鼓励引导各类“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积极参与河湖末梢管护,推动河湖治理从“政府主导”逐渐向“全民共治”转变。
在幸福河湖建设方面,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治理、创新引航”的原则,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不断强化河湖管理保护,全域推动幸福河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0处广西幸福河湖,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当前,南宁市正加快推进朝阳溪(b段)等14处广西幸福河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河湖库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南宁市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推进河湖库“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加快推进水利部下发的河湖库遥感图斑复核工作;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江河湖库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同时,组织开展多轮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及“回头看”,累计完成295个环境问题整治;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指标39.7亿立方米,上半年用水总量10.15亿立方米,已达时序管控要求。
入河排污口治理是落实河湖长制、守护碧水清流的关键环节。南宁市通过实施入河排污口审核事项办理流程,实施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提升,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强化雨污管网错混接改造,不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同时,构建全市“污染源—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全链条管理的“一张图”信息系统,全市4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实现了对这些重要排污口水质情况和排污行为的实时感知与远程监管。
得益于一系列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南宁市重要流域水质治理成效得到持续巩固,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自治区级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均实现100%;持续打好黑臭水体攻坚战,建成区38段河流、农村51条河流水质保持良好。
水安全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南宁市重点围绕饮用水水源、工业园区、城镇生活污染、河湖岸线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畜禽养殖污染等水环境污染排查整治,对全市“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提升水源安全保障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抓好妨碍行洪问题排查整治,聚焦河道管理范围内阻水片林、鱼塘、围堤、高秆作物等障碍物开展清理整治,进一步保障河道行洪安全,筑牢河湖安全屏障。
为不断提升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南宁市水利部门聚力攻坚水利建设投资和水网骨干工程,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全面掌握本地年度计划实施项目的具体数量、内容,对照各时间节点,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作完成时间,及时跟进协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整体推进。
截至今年7月,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8.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88%。大型灌区——邕北灌区工程纳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7月29日邕北灌区施工准备工程顺利开工;屏山灌区工程、伶俐灌区工程、邕南灌区工程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南宁段)等工程加快建设;横州市六蓝灌区、兴宁区西云江灌区工程已完工并发挥效益。此外,2025年计划实施的49座在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开工。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