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南宁:为绿城发展增添丰富活力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集智攻关;生产线上,智能设备高效运转;街巷之间,智慧应用便民惠民……这份蓬勃生机,源自深深植根于血脉的创新基因。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南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标识,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群众,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以产业升级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对南宁而言,这份澎湃动能正源自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南宁锚定半导体、先进高端光学等新兴赛道,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破局思路,构建起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走进南宁初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宁初芯),技术人员正仔细检测新一批芯片,蓝光在镜片下流转,映照着“广西造”芯片的突围之路。“我们的显示驱动芯片已实现国产化,从电视屏幕到VR眼镜,从智能家居到电动车显示屏,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该公司研发部副总经理万波表示,公司下半年将全力攻关整合型芯片,瞄准新一代智能家居等中小尺寸显示领域,让“南宁初芯”嵌入更多生活场景。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的机制让创新活力在企业主体中充分涌流。南宁初芯作为链主型企业,一边与其他科技企业联手完善“设计—封测”本地链条,一边“以链引商”带动下游科技企业落户南宁,形成“引进一个、串联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成为城市动能转换的“硬核支撑”。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动能的“晴雨表”。南宁积极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15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00家,数量稳居全区首位。这些企业如同散布城市的“创新细胞”,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迭代,持续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以人才生态筑牢创新发展根基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南宁以“近悦远来”为目标,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专注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本土培育+在外回流”的人才模式,正在南宁结出硕果。诸如,南宁初芯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既从高校吸纳应届研究生,又吸引曾在深圳、广州工作的广西籍毕业生回乡,实现了“人才为我所用”到“人才与我共生”的转变。 这种模式不仅留住了本土人才,更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高校出智慧、企业出市场、人才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适宜的环境。在政策层面,南宁打出“引育留用”组合拳:出台《南宁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等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措施;兑现落实科技保险、科技创新券等后补助。此外,南宁连续多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海创大赛,营造了“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这些举措如同磁石,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扎根南宁。正如南宁研发人员所说:“南宁既有产业发展的空间,又有回家的温暖,创新的热情自然更高。”

以智慧底色彰显城市温度

南宁将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放在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上,让“创新城市”不仅有产业的高度,还有民生的温度。

“头晕要挂哪个科”“检查前能不能吃早餐”……这些曾让患者纠结的小问题,如今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了贴心的“智慧答案”。该院通过AI智能导诊机、AI数字人随访系统等,让看病变得更省心,把科技的温度实实在在送到患者的身边。

“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南宁设置‘人工智能+’专项,重点布局智慧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场景。”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聚焦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让科技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工具”而非“摆设”。

“AI+教育”让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智能交通系统缓解高峰拥堵……当下,科技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融入南宁市民日常生活。下一步,南宁将以“建平台、强主体、抓攻关、聚人才、优生态”为核心抓手,通过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更多企业成为创新“主角”。同时,以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为“龙头”,牵引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员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与企业培育,力促产学研协同发力,为企业厚植创新沃土,为南宁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筑牢科技创新“硬核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693 记者:冯梓剑 编辑:陈碧莹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