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2024年2月22日举行南宁市推进工业振兴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晴,南宁市科技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陈朝晖,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黄钊,南宁市金融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韦莉娜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李敏主持。
南宁市推进工业振兴情况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4年2月22日10:00
发布人:
卢 晴 南宁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朝晖 南宁市科技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
黄 钊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韦莉娜 南宁市金融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主持人:
李 敏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李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南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晴女士,请她为大家介绍南宁市推进工业振兴的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朝晖先生,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黄钊先生,市金融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韦莉娜女士。
首先,请卢晴女士作介绍。
卢晴: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和媒体的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过去的一年,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工业发展扩量提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鲤鱼跳工门”步伐加快。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大幅提高6.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全区平均水平,增速在全区排名较上年前进5位,是近6年来的最高增速。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3%,创近6年来新高。规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3.6%,工业税收同比增长18%。工业成为了首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支撑。
一是结构调整实现突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等重点产业,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9%,增速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电池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最大动力,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20.6%,工业高质量发展彰显强劲动力活力。
二是项目建设质效提升。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比亚迪、太阳纸业等重大项目,制定流程图指引项目建设全周期服务,发展动能加快积蓄。全市工业投资总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区第一,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连续四年提升,2023年占比为29.3%,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13个,总在库项目70个,其中“双百”项目19个、位居全区第一。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建立“市抓百亿、县抓十亿”全产业链招商体系,大力推进以资源换产业、以场景换产业、以市场换产业,全年新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21个,总投资额1079.27亿元,重点产业加速集聚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加快成型,比亚迪、多氟多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龙电华鑫、宸宇富基等项目落地开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具规模,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南宁)—东盟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助推与东盟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半导体产业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模组制造、靶材和光掩膜版基材等研发制造能力,华芯振邦半导体项目投产,实现广西晶圆级先进封装测试零的突破。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引进12个轨道交通产业链装备制造项目和15个智慧交通软件企业。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铝精深加工产业在新能源产业的助推下向电池铝箔、电池托盘、结构件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造纸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太阳纸业一期技改项目竣工,带动一批深加工企业集聚,高端纸制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顺利推进。
四是布局优化实现突破。聚焦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与“向海图强”双向发力,推动以五象新区为主体、以东部新城和“两港一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成型。“一体”向新向实。五象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东翼”破题破局。伶俐工业园、电池新材料产业园、六景化工园落户一批链主企业,2023年东部新城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9%。“西翼”开局良好。临空片区开工建设,综保区二期加快规划。深邕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深圳正式签订共建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战略框架协议,建立“123”规划体系和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开展合作区推介活动,构建“深圳研发+南宁制造+东盟市场”合作模式。
五是企业培育成效提升。深入开展“服务保障企业稳增长拓市场”活动,加强发展引导和扶持培育,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支撑、小微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队。全年新入规工业企业173家,新增广西工业龙头企业4家、广西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标杆13家、国家和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获得2023年度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8个、自治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7个,数量均居全区第一。
六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产学研”合作步伐加快,推进桂电“113工程”建设,引进自治区级以上人才26人,累计进驻研究生近2000名,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14个。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1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700家,广西瞪羚企业52家,数量均居全区第一。
七是智改数转实现突破。不断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和支持全市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全年获认定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家、智能工厂示范企业7家、数字化车间16家,新增总数位居全区第一。成功列入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
2024年,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持续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挺起工业振兴“新脊梁”。
一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改造提升糖、铝铜、林产品、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打造南宁老友粉区域性知名食品品牌。
二是大力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深化“链主”招商、资本招商,引进更多龙头企业项目、延链补链项目。发挥国有企业平台等优势,以资源和市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快延伸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规模。
三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实施百亿工业项目服务专员驻点服务制度,推动比亚迪、太阳纸业、龙电华鑫、宸宇富基、安达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大力推动“双百双新”和“千企技改”项目实施,推动工业投资总量提升、结构优化。
四是强化企业培育服务。加大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力度,持续提升“服务保障企业稳增长拓市场”等助企活动成效,健全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五是提速“一体两翼”建设。提质东部新城发展,引进一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林产品加工等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核心区。提速“两港一区”建设,深化深邕务实合作,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等跨境产业项目,加快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六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黑灯”工厂。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下面,我和相关部门同志就本次发布会的有关问题回答大家提问。谢谢!
李敏:
感谢卢晴女士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中新社记者:请问卢局长,刚才您提到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取得了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的明显成效,能否介绍一下我市在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谢谢。
卢晴:
轨道交通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等突出特点。多年以来,我市一直在谋划以地铁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轨道交通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试验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2023年,我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企共建,引进了一批轨道交通产业链装备制造项目和智慧交通软件企业,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延伸,产品从原有的整车组装,拓展到电扶梯、通风空调、电气设备等主要配套,以及车辆段工艺设备、检测设备、照明灯具、钢轨扣件、减震材料、声屏障、智能运维等零部件领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服务机制。高位推动成立南宁轨道交通产业园区项目工作专班,按照两周一调度,一月一蹲点,主动协调解决项目招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全力做好轨道交通产业推进服务工作。
二是打造产业基地。科学规划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在青秀区和邕宁区规划建设广西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约2000亩,这也是广西唯一的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园。
三是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促进南宁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培育轨道交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开展研发创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等方面,提出鼓励企业上台阶、支持重大项目进驻、支持设备融资租赁等一系列政策条款,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四是开展精准招商。全面推进“场景+市场+资本”的招商模式,编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链图谱和场景图谱,围绕“智慧交通及数字产业”等重点方向及目标企业精准发力。充分利用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轨道交通产业专题对接活动在南宁举办的机遇,加快项目对接洽谈。2023年全市累计引进12个轨道交通产业链装备制造项目和15个智慧交通软件企业。
下一步,我市将以车辆整车及配套部件、电扶梯、通风空调、电气设备及其他装备五大集群为着力点,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围绕链主企业开展招商,完善企业配套,推动产业上下游集聚,加快打造立足南宁、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东盟的轨道交通产业新高地。同时,将轨道交通产业服务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经验推广到市政环卫、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等领域,带动我市新能源、专用车、工程装备等相关产业发展。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企业是推动创新的主力军。请问南宁市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计划是什么?谢谢。
陈朝晖: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的工作思路,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前端聚焦,提升服务企业的科技支撑力。近年来,南宁市坚持问题导向,把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始终放在企业,帮助企业找准和解决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力。2023年,我市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组织实施中央引导专项、重大科技专项22项,其中工业领域项目占比达72.73%,同时为摸清掌握我市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链中的重点企业创新需求,组织深入广西宁福、华芯振邦、海天调味等7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调研,共计收集企业创新需求165项并进行跟踪服务。下一步我市将采取“一企一策”办法,为企业定制化导入创新资源、解决创新需求。
第二,推动中间协同,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近年来,南宁市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上开展深度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联合体,以协同的办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023年全市新增自治区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4家;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13项。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推动本地重点企业与区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如推动广西宁福与清华、北理工,南方锰业与厦门大学、广西民大,华芯振邦、金泰克与桂电南宁研究院,海天调味与广西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合作。
第三,注重后端转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年来,南宁市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人才沙龙、科技成果对接会、科技展会,搭建校企沟通联系桥梁,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实效。2023年全市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49项,60项科技成果获得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占全区的37.27%。下一步我市将通过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等方式,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广西日报记者:2023年我市在保障工业项目用地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成效?下一步有哪些举措?谢谢。
黄钊:
2023年,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推动南宁市工业项目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谋划工业发展蓝图。围绕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保障工业发展,主要布局在东部新城和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支撑首府“一体两翼”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规划到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规模将比现在增加一倍以上,占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为首府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是加强工业用地年度指标保障,满足工业用地需求。我们坚持用地指标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精准配置年度用地计划指标。2023年,全市落实工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同比增长58%,保障了东部新城年产3万吨碳酸锂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等一批工业项目的指标需求。
三是加大土地资源储备,服务重点项目用地。为落实“工业振兴”战略,推进工业项目土地收储,将重点项目纳入专项行动中,及时协调解决土地收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2023年,工业用地收储入库同比增长13%,保障了重大工业项目的及时落地。
四是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我们探索推行灵活的供地方式,采用“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土地。2023年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总出让面积的58.8%。同时,通过减半收取工业用地交易服务费、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不收取出让金等方式,为企业降本减费;积极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由政府组织开展工业园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方案等区域评估,企业可免费共享评估成果,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五是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成立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作服务小组,建立用地报批服务保障机制。实行清单管理,形成“双百双新”项目和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等清单,专人跟踪用地报批进展。同时,积极推行用地报批预审制度,开通“绿色审批通道”,落实即到即办、应审尽审,压缩审批时限,加速项目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自然资源要素向工业高质量发展倾斜,一方面,会同工业部门统筹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管控。另一方面,多措并举保障工业重点项目用地,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配置效率,精准服务工业发展。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广西云记者:南宁市在推动金融支持工业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韦莉娜:
2023年,南宁市聚焦工业振兴,持续推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信贷投放和债券融资平稳增长、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全面落地、企业上市挂牌提速,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主要措施和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企业体系,深入实施“桂惠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南宁市工业贷款余额2778.5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16个百分点。2023年,南宁市新增“桂惠贷”投向工业115.22亿元,降低工业企业成本2.41亿元。加强政银担联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快推进“总对总”批量化业务模式,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覆盖面,保持平均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1%。创新“工信担”“科创担”“专精特新担”等产品,灵活反担保方式,采用免抵押纯信用与抵质押结合,对重点企业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融资担保服务,缓解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2023年,南宁市辖内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南宁的融资担保发生额达87.33亿元,服务市场主体6426户,为企业节约融资担保成本约2.18亿元。
二是着力拓宽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债券融资培训和对接,全年新增信用债券融资1116.77亿元。加快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运作,以基金投资助力产业发展。通过举办“领投基金南宁行”等活动,邀请清科资本、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等数十家机构负责人来邕考察,携手资本共促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区级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基金设立,目前已分别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广西中小成长基金等发起设立3支子基金,规模共计22.18亿元,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助力完善产业链布局。强化上市政策支持,从支持企业财务规范、股份制改造、上市挂牌、场外融资、并购重组、使用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等方面分阶段给予奖励。连续组建三期资本市场专家团开展“诊断式服务”,对拟上市(挂牌)工业企业开展辅导。2023年以来,新增迈越科技、新迅达2家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挂牌企业存量和增量均居全区首位。
三是着力优化金融服务质效。发挥首贷续贷中心+市县两级政金企对接机制,常态化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2023年,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了政金企对接活动256场,服务企业2533家次,有效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和可得性。率先在全区组建供应链金融协会,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建立市本级首批214家核心企业和217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白名单”,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一链一策”制定工业企业融资服务方案,为工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优化信贷服务,持续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作用,以基金为载体,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为南宁市工业振兴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李敏: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市工信局联系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