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切入数字中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点 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便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数字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我们接续奋斗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落实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取得飞快发展,推动数字生产力取得巨大突破。为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我国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开启了我国国家层面数字化发展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定数字中国为国家战略和我国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启了我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的全方位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5%;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发展,《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取得新高,位居世界第43位,指数为0.8119;各省级层面“十四五”规划均就本地区数字化发展作出部署,可见数字中国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数字化政策、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用、扩散效应已经十分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不平衡和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此之后,党和国家相继印发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勾勒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推进乡村振兴的顶层蓝图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二、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

数字技术以及数据要素的扩散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在推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改善农民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0.35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49万亿元,8年间增长了611.43%。

党和国家站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高度,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并于2019年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战略作出具体部署。此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将数字乡村建设推向高潮,搭建起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宏观设计。在此背景下,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智慧绿色生态、乡村数字文化等取得系列成绩。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8%,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目标;数字农业、体验农业、直播带货等农业新形态不断涌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

三、做好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中国战略立足于抢抓全球数字化发展机遇,服务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经济健康增长,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通过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融合,进一步推动技术、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政治建设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平台、互联网等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AR、VR、互联网等技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创作优秀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通过3S、物联网等技术,升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及时、敏捷、有效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可见,数字中国战略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目标,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由此可见,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极强的耦合性,推动这些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与关键。

第一,聚焦乡村数字经济。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锚定乡村经济增长的目标,既立足农业,又关注其他产业。在农业上,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渗透率,推动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认养农业、体验农业、农机租赁等农业经济新形态。与此同时,要利用数字技术发掘本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产业。例如,运用数字技术嵌入木匠、砖匠、竹匠等传统手工艺者的生产制作,进行工艺直播,实现工艺改进,更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第二,促进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执行的效果,也关系着乡村目标的实现。乡村治理包括基层党务、村务、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等内容,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需要以系统、整体思维推进各领域数字化,在确保打通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其他领域能够最大程度共用相关数字平台和技术,以减少资金投入和平台重复建设,便于数据的整合、管理,避免平台、产品过多导致使用者体验感不佳。

第三,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乡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内嵌于乡村社会的自身独特文化、价值和社会关系,而这也是乡村治理区别于城镇的重要方面。伴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传统的乡村社会正在走向衰落,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社会,费孝通所描述的基于血缘、亲缘的乡村差序格局正在被现代社会所形成的生产生活关系破坏。因此,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必须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为重点。一方面需要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创新,以数字形式进行记录和传播,进而引起村民的共鸣;另一方面,可借助数字技术和平台,将村内村民和在外务工村民拉入数字空间,做到脱域性在场,从而达到强化乡村社会资本、凝聚乡村共识的目标,汇聚起力量。

第四,建设乡村数字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形成乡村内部数字鸿沟和不同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在村庄内部要提供培训、教育以及兜底机制等措施,确保数字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到数字红利;在不同的村庄之间,由于村庄自然、文化资源的禀赋不尽相同,要在市级层面统筹协调本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平台,及时沟通交流学习等手段,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第五,保护乡村绿色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导。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决定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度。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乡村生态,一方面利用3S、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视化、一图呈现乡村生态环境,及时感知乡村生态,立体化、全景化保护乡村生态;另一方面,技术嵌入、平台搭建等工作不能破坏乡村生态和景观,要用技术解决乡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最大程度保护乡村生态,从而为乡村发展提供基础。

第六,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数字中国建设有助于数据、资金、人才和物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动,乡村振兴有助于推进城乡间要素流动,实现共同繁荣,因此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一方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相互联通与兼容,实现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的协调与配合;另一方面,畅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要素流通渠道,确保各类要素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从而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的社会影响与治理体系研究”(22AZD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志伟,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孙雪,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方錄,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汤志伟 孙雪 方錄)

阅读量:396 作者:汤志伟 孙雪 方錄 编辑:杨方春
【理响中国】切入数字中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点 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024-07-30 12:01 中国理论网
作者:汤志伟 孙雪 方錄 编辑:杨方春

数字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便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数字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我们接续奋斗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落实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取得飞快发展,推动数字生产力取得巨大突破。为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我国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开启了我国国家层面数字化发展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定数字中国为国家战略和我国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启了我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的全方位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5%;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发展,《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取得新高,位居世界第43位,指数为0.8119;各省级层面“十四五”规划均就本地区数字化发展作出部署,可见数字中国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数字化政策、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用、扩散效应已经十分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不平衡和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此之后,党和国家相继印发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勾勒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推进乡村振兴的顶层蓝图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二、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

数字技术以及数据要素的扩散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在推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改善农民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0.35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49万亿元,8年间增长了611.43%。

党和国家站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高度,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并于2019年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战略作出具体部署。此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将数字乡村建设推向高潮,搭建起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宏观设计。在此背景下,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智慧绿色生态、乡村数字文化等取得系列成绩。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8%,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目标;数字农业、体验农业、直播带货等农业新形态不断涌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

三、做好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中国战略立足于抢抓全球数字化发展机遇,服务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经济健康增长,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通过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融合,进一步推动技术、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政治建设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平台、互联网等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AR、VR、互联网等技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创作优秀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通过3S、物联网等技术,升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及时、敏捷、有效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可见,数字中国战略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目标,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由此可见,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极强的耦合性,推动这些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与关键。

第一,聚焦乡村数字经济。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锚定乡村经济增长的目标,既立足农业,又关注其他产业。在农业上,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渗透率,推动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认养农业、体验农业、农机租赁等农业经济新形态。与此同时,要利用数字技术发掘本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产业。例如,运用数字技术嵌入木匠、砖匠、竹匠等传统手工艺者的生产制作,进行工艺直播,实现工艺改进,更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第二,促进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执行的效果,也关系着乡村目标的实现。乡村治理包括基层党务、村务、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等内容,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需要以系统、整体思维推进各领域数字化,在确保打通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其他领域能够最大程度共用相关数字平台和技术,以减少资金投入和平台重复建设,便于数据的整合、管理,避免平台、产品过多导致使用者体验感不佳。

第三,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乡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内嵌于乡村社会的自身独特文化、价值和社会关系,而这也是乡村治理区别于城镇的重要方面。伴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传统的乡村社会正在走向衰落,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社会,费孝通所描述的基于血缘、亲缘的乡村差序格局正在被现代社会所形成的生产生活关系破坏。因此,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必须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为重点。一方面需要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创新,以数字形式进行记录和传播,进而引起村民的共鸣;另一方面,可借助数字技术和平台,将村内村民和在外务工村民拉入数字空间,做到脱域性在场,从而达到强化乡村社会资本、凝聚乡村共识的目标,汇聚起力量。

第四,建设乡村数字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形成乡村内部数字鸿沟和不同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在村庄内部要提供培训、教育以及兜底机制等措施,确保数字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到数字红利;在不同的村庄之间,由于村庄自然、文化资源的禀赋不尽相同,要在市级层面统筹协调本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平台,及时沟通交流学习等手段,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第五,保护乡村绿色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导。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决定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度。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乡村生态,一方面利用3S、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视化、一图呈现乡村生态环境,及时感知乡村生态,立体化、全景化保护乡村生态;另一方面,技术嵌入、平台搭建等工作不能破坏乡村生态和景观,要用技术解决乡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最大程度保护乡村生态,从而为乡村发展提供基础。

第六,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数字中国建设有助于数据、资金、人才和物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动,乡村振兴有助于推进城乡间要素流动,实现共同繁荣,因此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一方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相互联通与兼容,实现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的协调与配合;另一方面,畅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要素流通渠道,确保各类要素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从而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的社会影响与治理体系研究”(22AZD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志伟,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孙雪,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方錄,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汤志伟 孙雪 方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