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参观展览,探寻中华文脉。记者宋延康 摄
甲骨展品。
简牍展品。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晚报讯(记者 陈蕾 实习生 梁莹)惟殷先人,有册有典。7月30日,“殷契刻天下汉简读中国——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展”亮相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迄今为止,从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到生动展现汉代戍边吏卒工作生活面貌的居延汉简,展览精选了55种69件展品,将为观众开启探寻中华文化根脉之旅。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本次展览集结了殷商甲骨文与居延汉简“两大发现”,展出甲骨展品27件,包括原件12件,详细讲述了有关甲骨文发现、发掘、研究、解读、保护、探索的故事。展出简牍展品42件,包括原件15件,从衣、食、住、学等多个方面,让人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珍贵的文献、文物外,在展厅设计与布展元素上,注重地方元素的运用,将甲骨文、简牍等古老神秘的元素与广西特色文化符号创新结合,如“大美广西”“山水甲天下”“火龙果”“百香果”等广西名片将通过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呈现。展厅内还隐藏有“甲骨百家姓”,等待观众们一一探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甲骨文。
作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为了让文献典籍“活”起来,展厅内还设置了多个沉浸式多媒体互动体验区,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特别向大家推荐了VR实景体验游戏“古籍寻游记”,该项目以相关史料记载、考古遗存等为依托,通过VR技术带领体验者穿越时空,拜访甲骨收藏家刘体智,走进甲骨文的神秘世界,或是成为戍边士卒,感受汉代边塞生活。
广西图书馆馆长秦小燕介绍说,在展览期间,广西图书馆将围绕展览主题,线上线下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承典焕薪”——竹简书写、简策制作读者体验活动,“墨迹千年简甲流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活动,“趣味甲骨创意打卡”等。此外,还推出了“翰墨琳琅——广西珍贵古籍展”“甲骨诗韵简牍流芳——千年文字风华之旅”等特色展览,多角度、多维度深化和展示广西古籍文献的内涵。
据悉,本次展览是继“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与再造”广西巡展后,广西图书馆再次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并承办的古籍文献大展。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期将持续1年,其中27件展品原件展出3个月,读者和游客可以通过“一键游广西”小程序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微信服务号预约观展。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