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传播、症状及预防措施的详细解析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 谢小雁

猩红热,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健康,更在社群公共卫生管理中具有重要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猩红热这一复杂又重要的健康话题,为未来的健康共同努力。

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确定的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冬季为发病高峰,5月至6月为春季高峰期,11月至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期。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

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的抗菌免疫及特异性抗毒素免疫。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二、临床表现

1.普通型。急性起病,可表现为高热伴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皮疹始见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皮疹隆起如鸡皮疙瘩,顶端可见粟粒状小疱疹;面部皮肤充血,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称之为“帕氏线”。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周后至第2周开始脱屑,躯干常呈糠样脱屑,皮疹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部分患者在病程1~2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称为“杨梅舌”。

2.脓毒型。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咽峡出现严重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导致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部蜂窝织炎,亦可引起败血症及迁延性化脓性病灶。

3.中毒型。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头痛、剧烈呕吐,惊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型肝炎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4.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从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侵入而致病,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周围,可有局部化脓病灶,然后向全身蔓延,常无咽峡炎。

三、并发症

1.感染直接蔓延侵袭临近组织器官,如颌下,引起颈淋巴腺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及支气管炎、肺炎等。

2.细菌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病灶,如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

3.非化脓性并发症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有:风湿热,通常发生在感染后3周左右;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感染后2~3周;反应性关节炎,多发生在感染后10天内。近年来,由于足够疗程的抗菌药物治疗,上述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四、猩红热的诊断

疑似病例有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疹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临床诊断病例,为疑似病例,具有相关流行病学史。确诊病例,为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扁桃体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培养到GAS;咽拭子等标本中GAS核酸检测阳性;GAS抗原检测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2倍及以上升高。

五、如何预防猩红热

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猩红热,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预防。

1.保持个人卫生:教育和培养儿童勤洗手、规范洗手,平时不用手指直接接触口鼻,特别是在接触病患、口水或鼻液后;避免与已感染者分享餐具、杯具等个人用品。

2.避免接触患者:猩红热患者在感染期间(通常是发热期和出疹期)具有传染性。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未治疗期间。流行季节,儿童应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不佳的公共场所。

3.早期治疗和隔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疑似猩红热症状表现,应立即就医,早诊断。家庭隔离或住院隔离至痊愈。

4.注意公共卫生措施:在社区或集体居住环境中,密切关注公共卫生措施的执行,如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及时处理可能有猩红热传播风险的环境。

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猩红热的严重性和影响力,以及预防其传播的重要性。通过公众的知情和行动,我们可以共同努力,有效地减少猩红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阅读量:2673 作者:谢小雁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李斯维 值班编审:黄登
猩红热:传播、症状及预防措施的详细解析
2024-08-16 11:39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作者:谢小雁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李斯维 值班编审:黄登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 谢小雁

猩红热,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健康,更在社群公共卫生管理中具有重要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猩红热这一复杂又重要的健康话题,为未来的健康共同努力。

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确定的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冬季为发病高峰,5月至6月为春季高峰期,11月至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期。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

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的抗菌免疫及特异性抗毒素免疫。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二、临床表现

1.普通型。急性起病,可表现为高热伴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皮疹始见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皮疹隆起如鸡皮疙瘩,顶端可见粟粒状小疱疹;面部皮肤充血,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称之为“帕氏线”。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周后至第2周开始脱屑,躯干常呈糠样脱屑,皮疹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部分患者在病程1~2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称为“杨梅舌”。

2.脓毒型。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咽峡出现严重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导致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部蜂窝织炎,亦可引起败血症及迁延性化脓性病灶。

3.中毒型。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头痛、剧烈呕吐,惊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型肝炎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4.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从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侵入而致病,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周围,可有局部化脓病灶,然后向全身蔓延,常无咽峡炎。

三、并发症

1.感染直接蔓延侵袭临近组织器官,如颌下,引起颈淋巴腺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及支气管炎、肺炎等。

2.细菌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病灶,如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

3.非化脓性并发症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有:风湿热,通常发生在感染后3周左右;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感染后2~3周;反应性关节炎,多发生在感染后10天内。近年来,由于足够疗程的抗菌药物治疗,上述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四、猩红热的诊断

疑似病例有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疹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临床诊断病例,为疑似病例,具有相关流行病学史。确诊病例,为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扁桃体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培养到GAS;咽拭子等标本中GAS核酸检测阳性;GAS抗原检测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2倍及以上升高。

五、如何预防猩红热

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猩红热,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预防。

1.保持个人卫生:教育和培养儿童勤洗手、规范洗手,平时不用手指直接接触口鼻,特别是在接触病患、口水或鼻液后;避免与已感染者分享餐具、杯具等个人用品。

2.避免接触患者:猩红热患者在感染期间(通常是发热期和出疹期)具有传染性。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未治疗期间。流行季节,儿童应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不佳的公共场所。

3.早期治疗和隔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疑似猩红热症状表现,应立即就医,早诊断。家庭隔离或住院隔离至痊愈。

4.注意公共卫生措施:在社区或集体居住环境中,密切关注公共卫生措施的执行,如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及时处理可能有猩红热传播风险的环境。

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猩红热的严重性和影响力,以及预防其传播的重要性。通过公众的知情和行动,我们可以共同努力,有效地减少猩红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