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朋友圈里看过这样的消息?

发朋友圈催人还钱,可以吗?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发布一起因催款引发的纠纷:
小豪、小晴和小芳(均为化名)是朋友关系。小豪与小晴合伙经营一家奶茶店。一年前,小芳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小晴提出借款,小晴与小豪商议后,二人共同决定拿出店里赚的1000元借给小芳。可借款期限到了,在小豪多次通过微信向小芳催讨欠款后,小芳虽曾承诺会将欠款尽快偿还给小豪和小晴,但依旧没有还钱。
2024年1月3日,小豪再次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小芳,小芳未予理睬。小豪还向小芳的朋友询问小芳近况,并告知寻找小芳的事由。
隔天,小豪在其微信发布一条朋友圈:“麻烦认识小芳女士的朋友帮我联系一下她,让她抽空把1000块钱还给我,我联系不上她,谢谢各位”,并附有与小芳的聊天记录截图。

“我是与小晴存在债务纠纷,与小豪无关。小豪在朋友圈公开聊天记录、公然催账,我又不欠小豪钱,小豪的行为对我的名誉权造成极大损害,我要求他向我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5000元。”小芳向法院起诉了小豪。
经同安法院查阅案涉朋友圈,该朋友圈已设为私密状态无点赞、共5条评论,评论时间均发布于2024年1月4日11时23分至同日12时7分期间据小豪所述案朋友圈在发布当天已转为私密状态未再公开并表示同意删除。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豪因主张小芳欠其借款1000元未偿还而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相关的催款信息,小芳虽不认可出借方主体,但双方的确存在纠纷,小豪发布朋友圈的目的为催讨欠款,不存在恶意侮辱小芳的主观故意,且根据朋友圈内容,难以认定小豪采用了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小芳的名誉。小豪也在短时间内将该条朋友圈设为私密,小芳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因小豪发布的朋友圈导致其社会评价下降或对其造成了不良影响。小芳主张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依据不足,其也未能进一步举证证明因小豪的行为致其精神损失,故小芳的诉讼请求依法无法得到支持。至于小芳与小豪是否存在民间借贷关系,与本案审理的名誉权纠纷属不同的法律关系,双方可另案处理。
综上,法院判决一审驳回小芳的全部诉讼请求。目前,该案件判决已生效。
综上法官说法:“承办本案的法官表示,虽然本案中小豪因认为小芳欠款未还而发布朋友圈的行为尚未构成对小芳名誉权的侵犯,但该催款方式并不妥当,亦不可取。若确实存在言语侮辱、贬低人格等行为,使对方遭受损害,则需要依法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相应的法律责任。”
生活中,若认为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应当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催讨。可采取以下方式:

暂时没有评论